關(guān)于草原上的文化共存問題的作文 本文簡介:
袁林內(nèi)蒙古那里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那里的馬群雖然狂野,但卻絕見不得驢子這樣的動物。原因是驢子見了馬,急于認親就要快樂的奔了過去。而草原上的馬兒從沒見過這樣的“怪物”,被嚇得一哄而散。一追一趕之間,非要有一方跑死了才算。而近代以來,確實有一只長耳朵的怪物奔過了中國的原野,攪亂了這里的馬群。那就是源自于
關(guān)于草原上的文化共存問題的作文 本文內(nèi)容:
袁林
內(nèi)蒙古那里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那里的馬群雖然狂野,但卻絕見不得驢子這樣的動物。原因是驢子見了馬,急于認親就要快樂的奔了過去。而草原上的馬兒從沒見過這樣的“怪物”,被嚇得一哄而散。一追一趕之間,非要有一方跑死了才算。而近代以來,確實有一只長耳朵的怪物奔過了中國的原野,攪亂了這里的馬群。那就是源自于西方的文化。假如這頭驢可以被攆走,倒也簡單。問題在于攆不走。于是如讓“馬”和“驢”和睦相處成了最大的問題。
其實像魯迅先生早提出過解決的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捎行┤丝偡植磺迩嗉t皂白:還沒弄清楚何為“精華”,何為“糟粕”呢,只知要“去”掉點東西才行。說的通俗易懂點——他們閹了這頭驢子。接著可笑的一幕發(fā)生了:在中國,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等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過得甚至比那些西方國家還勤。然而除了見面問候一句:“邁瑞克瑞斯沒死?”就只剩下了商家的大促銷。這些西方的文化只剩下了一個空殼,淪為了折扣時的一個噱頭。當問及這些西方節(jié)日的起源,內(nèi)涵時,我們就只能擺擺手說不知道了。
當驢子被閹了,叫苦的除了驢子自己還有西方人。這很明顯的是拿他們的文化在消費——誰也不希望自己家的文化被這樣糟蹋。破壞了中西友誼,這當然不可取。于是又有了新的方案:讓馬和驢交配一下不是挺好?而且提出這樣的建議的人可不是胡謅:畢竟騾子就是這么產(chǎn)生的!并且他說《菜根譚》中還寫:“我果為洪爐大冶,何患頑金鈍石之不能陶融?”此話不錯。但我想對文化可不能適用。想做滿漢全席得準備一口大鍋,可也不能什么都往里面放。我無法想象倘若金庸的快意江湖中出現(xiàn)繚重的騎士道精神。我自然也沒法想象羅密歐對朱麗葉濃烈的愛意得蘊含在“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這樣含蓄的句子里。假如硬造出來,也無疑是像《哪吒大戰(zhàn)變形金剛》一樣的畸形怪胎。
寫到這里,也許有人就要指責我了,“去”也不是,“合”也不是。而依我之見:無論去留,對文化的任何修改都是文化不自信的體現(xiàn)?蓜e忘記,草原上不止有馬群,還有狼群!也就是我們這些文化消費者。淘汰或保留哪些文化,我們可以決定。而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存在了五千年之久,我們理應(yīng)有這點自信。
古人云:“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睙o論世事如何變遷,我們看文化共存應(yīng)該自有它們一套“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法則。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化身狼群,看誰跑得快,跑的遠。通過保留優(yōu)秀的來達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至于那些理應(yīng)被淘汰的,造成了歷史長河中的白骨了!
關(guān)于草原上的文化共存問題的作文 本文關(guān)鍵詞:作文,共存,文化,草原上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