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人往往從懷疑一個最小的細節(jié)開始,最終會懷疑生活本身。”
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生活之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失戀了,或生意失敗了,或失業(yè)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響到了整個人生,整個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間再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其實,人生有很多面的,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無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時會因一時的失敗,而徹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個失落的時刻,徹底地懷疑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的人生相當失敗、徹底失敗!我會想起許多能證明我失敗的例子與狀況,然后去對比別人的成功,對比自己的理想,發(fā)現(xiàn)自己一無是處!(我也會寫在日記里,然后去反省,只是這樣的文字不免帶著許多消極情緒,故不想讓人看到,不會公開上傳,我希望我所傳播的思想都是積極樂觀的。有些問題過于沉重,還是不適宜公開討論的,故還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為一時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覺到你這一生都是幸福的。當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動的時候,靜下心來,我總是想起許多美好的時光,覺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個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無以復加!——感謝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在我身上發(fā)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幾篇有關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時會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樂,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樂夸大,把痛苦縮小?浯笸纯嗟臅r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縮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卻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樂的時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與人之間,也常因為一點小矛盾而引發(fā)爭吵,然后引出許多事情來,不斷升級,到了最后不歡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擊。
當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人生的時候,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個暫時的狀態(tài)而已!
當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別人對你的看法及情感時,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個小誤會,一點小矛盾而已!
有時我們要利用“無限擴大的思想”,讓快樂幸福灑滿整個人生,整個世界;有時則要去限制,讓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第二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大學語文課程論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 孫鴻宇 衛(wèi)管隊201*級 310201*015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
機緣巧合,讀過了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略有興趣,就深入了解了一番,讀過后,又找了許多其他人對這本書的觀點與看法,比較一番,作了此篇讀后感。 先介紹下作者米蘭?昆德拉,捷克裔法國作家,生于捷克布爾諾市(請收藏好范文 網(wǎng):Wm.hmlawpc.com)。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于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yōu)勢,因為身處小國,“要么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么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他從小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廣泛閱讀過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的他,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并從事過電影教學。在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獨白》以及《最后一個五月》等詩集。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從此便走上了小說創(chuàng)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確立重要地位。但是,1968年,蘇聯(lián)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為禁書并且作者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在環(huán)境的壓迫下,他攜妻子于1975年離開捷克,來到法國。移居法國后,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shù)作品,如《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朽》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并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以及《被叛賣的遺囑》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的男主人公托馬斯是一個外科醫(yī)生,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fā)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有一天他愛上一個餐廳的女侍-特麗莎,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絲毫沒有改變,依然游移在情婦之間,對全心愛他的特麗莎是一種傷害。特麗莎經(jīng)常在極度不安的夢魘中醒來,經(jīng)常猜忌與懷有恐怖想象。 此時捷克政治動亂不安,在蘇黎世一位權威醫(yī)生希望托馬斯去那里發(fā)展的呼喚下,兩人于是決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對陌生環(huán)境的不安與丈夫仍然與情婦私通,特麗莎決定離開,回到祖國。但是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她,此后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里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后來他們死于一場車禍。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曾經(jīng)是托馬斯的情婦之一,也是特麗莎妒忌的對象。薩賓娜一生不斷選擇背叛,選擇讓自己的人生沒有責任而輕盈的生活。她討厭忠誠與任何討好大眾的媚俗行為,但是這樣的背叛讓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虛無當中。弗蘭茲是被薩賓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為她而放棄自己堅持的婚姻與忠誠,但是由于薩賓娜的背棄,讓弗蘭茲發(fā)現(xiàn)自己過去對于婚姻的執(zhí)著是可笑的,純屬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對于母親理想的投射。離婚后,自由自立的單身生活為他生命帶來新的契機,并且了解薩賓娜只是他對革命與冒險生活的追隨。后來他與他的學生相戀,在實際參與一場虛偽游行活動后,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學生旁邊。一場突然搶劫中,弗蘭茲因為想展現(xiàn)自己的勇氣而蠻力抵抗,卻遭到重擊,在妻子的陪伴下,無言的死于病榻上。
這本書是昆德拉的才華得到集中體現(xiàn)的一部作品。昆德拉從一兩個關鍵詞以及基本情境出發(fā)構(gòu)成了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他以一個哲人的睿智將人類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學的高度加以考慮、審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與性愛兩個敏感領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與“復調(diào)”的小說風格。昆德拉更關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學是在沒有人物、沒有境遇
的條件下進行的”。小說從一開始就將托馬斯的問題擺在那里:在沒有永劫回歸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輕。小說首先提出問題為托馬斯設定規(guī)定情境,即輕與重的存在編碼;于是哲學思考本身有了小說性,問題本身則是小說家在作品中顯現(xiàn)的哲學思考。昆德拉問題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絕得出結(jié)論,他認為是塞萬提斯讓人知道世界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對的問題。昆德拉在書中提出輕、重、靈、肉、記憶、虛弱、暈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碼,并與人物一一對應,支撐起各自的生存狀態(tài),展現(xiàn)了心靈與肉體的兩重性。而每個關鍵詞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側(cè)面?赡苄允桥c一次性抗爭的最積極的方式,因而此書可視為對自以為是的“絕對”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絕對的意義,變得沒有依憑與支撐,甚至不如隨風飛舞的羽毛那樣有確定的方向。本書描述一九六八年蘇俄入侵捷克時期,民主改革的氣息演變成專橫壓榨之風潮,本書剖示隱密的無情,探討愛的真諦,涵蓋了男女之愛、朋友之愛、祖國之愛。在任何欲望之下,每個人對于各類型的愛皆有自由抉擇的權利,自應負起誠懇執(zhí)著的義務。人生責任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卻也是最真切實在的,解脫了負擔,人變得比大陸還年輕,以真而非,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本書探討更多的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種信念的,不能被交給機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種媚俗。
一切歸于一句: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輕如鴻毛,卻讓人難以承受。
這本書對于我來說或許太過于沉重,我自信并沒有真正完全將這本書讀懂,只是通過第三方視角來窺得了作者的部分意圖,但終歸是別人的觀點。等我變得更加成熟些后,我會將這本書再讀過,真正的去了解作者內(nèi)心的世界。
第三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
——輪回,生命,輕重和幸福之間的微妙關系于澤華201*1301054氣科10(2)班
又是一本難讀懂的書,看來還是自己書讀的太少,對很多方面還處于弱智狀態(tài),對于心理學和哲學這些涉及到人類本性的東西了解太少,進而影響了對各種偉大作品的理解能力。
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囫圇吞棗般的讀完小說,卻發(fā)現(xiàn)作者在書中討論了很多更高層次以至于我還難以理解的東西,比如媚俗,比如牧歌,比如存在。小說的情節(jié)并不是特別吸引人,背景設在二戰(zhàn)后捷克被蘇聯(lián)入侵的那段時間,主要人物托馬斯,特蕾莎,薩比娜,弗蘭茨,其他都可以算是配角了。在對這四個人物的生活描寫中,有愛情,有性,有對時局政治的看法,還有就是那些我尚未理解的存在,輕與重,媚俗等等。人物的心理描寫一直體現(xiàn)著這些方面的沖突性,托馬斯和特蕾莎在靈與肉之間的糾結(jié),而薩比娜和弗蘭茨則是在媚俗中選擇,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中表現(xiàn)了不同的主題,甚至切換了主人公,切換了時空,但每一次切換都是在不斷加深著對這些方面的理解,反復迭代,直到終了。
最近幾天就在不斷的思考人生,回頭想想自己曾經(jīng)邁過的那些坎兒,總是會不自然的笑出聲來。其實,人生有很多面的,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更是無常的,沒有人能預料到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幸福就在自己的手指縫中,只要你能拿捏好生命之輕重,相信未來的路會很寬敞。
人,不免有時會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樂,我只是希望自己能把快樂夸大,把痛苦縮小。要利用好“無限擴大的思想”,讓快樂幸福灑滿整個人生,整個世界;對于痛苦則要去限制,讓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尼采認為,我們的世界是“永恒輪回”的。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有無數(shù)次的重復。我們的生活是能夠被預演的,有朝一日,我們的生活會按照我們經(jīng)歷過的方式再現(xiàn),而前者反復還將無限重復下去。如果世界果真如此,我們就會像耶穌一樣被釘在永恒的十字架上,無法承受的重負將會沉沉的壓在每一個人身上。
然而,我們體會到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的生活就像一出戲,只有一次機會,沒有彩排,沒有預演,演出的精彩程度只有自己來把握。有時候想到自己未來的
路總是會很惆悵,已經(jīng)大三了,腦海中卻還沒有一個很明確的規(guī)劃,總感覺壓在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看到漸漸老去的父母,心里總是很多感慨,已不是第一次離家,卻第一次感覺到離家的痛苦,或許明年這時候的我正在苦苦的等待考研結(jié)果,又或者我已經(jīng)找到了歸宿,就那樣決定了自己的未來。
故此想到了書中所提到的存在,到底怎樣,才能感受到活著的存在感?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蓖蹶柮髡f:“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便是唯心主義。
但是,書中的生命之輕與重,和我們所說的“重于泰山,輕于鴻毛”還是有所不同的。生命之重,我覺得應該理解為責任,追求,同情,牽掛等,亦如書中提到,而生命之輕,是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tài),是一種超乎所然的自在。
尼采所說的是生命之重,那樣的重負和痛苦使我們可以承受的來的嘛?但是如果生命輕了起來,我們真的會快樂嗎?人們都渴望自由,就像剪斷了線的風箏,絲毫沒有束縛,但是沒有動力,沒有方向的活著,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這樣的活著意義似乎就不復存在了。
書中的任務在輕與重之間抉擇,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F(xiàn)在的我就踟躕于考研與就業(yè)之間,周圍的壓力似乎撲面而來,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是人生總是要面臨一些必不可少的抉擇,但這樣的抉擇卻關聯(lián)著自己一生的命運。
“to be or not to be”在哈姆雷特當時的角度,應該理解為活著還是死亡。但在昆德拉的眼中,這只是一個形式上的追問,重就真的痛苦,輕就真的美麗?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卻讓我對于存在這個問題產(chǎn)生了更深遠的思考。
寒假的我就有這樣的體會。整日無所事事,上上網(wǎng),聽聽歌,看個電影,陪爸爸媽媽說說話,一天就這么過去了?沼幸活w學習的心,卻一直沒有行動的動力,這樣的人生,對于我們來說,沒有絲毫的意義可言。馬上開學了,大三下學期,肩上的擔子用它們看不見的重量來壓著我們,有時候想逃,卻逃不掉。到底是什么讓我們真事的存在著,是輕飄飄的感覺,還是沉甸甸的感覺?
生命之輕,反而重的不能承受了。
第四篇:《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后感我與一本好書的故事
斷過。用心讀完全書,感染我的反而不是大師閎中肆外的大氣,而是隱忍在愛的蹉跎中的涓涓始流的細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米蘭·昆德拉,捷克小說家,生于捷克布爾諾市。昆德拉善于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diào)描繪人類境況。昆德拉作品中的永恒主題:矛盾與掙扎。他的作品表面輕松,實質(zhì)沉重;表面隨意,實質(zhì)精致;表面通俗,實質(zhì)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
小說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恒輪回”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小說中,最讓人費解的難題是,“輕”到底指的是什么?習慣上,經(jīng)驗上,想象中,我們都會認為“重”讓人無法承受,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到了昆德拉這里,我們忽然聽到“輕”讓人無法承受,這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懷疑和費解呢?如果,你因為急于要找到問題的答案而加快閱讀的速度,那么,你就永遠也別指望得到答案。這也算是我閱讀該書的一點點經(jīng)驗吧。據(jù)說珍珠對于人的身體有很多功效,但吞珠的一個前提是:把它研成粉末。對該書的解讀,也必須如此!恫荒艹惺艿纳p》是我讀得最慢的一本書,不過倒也沒中
托馬斯正是這一問題的代詢?nèi)。他是一個離異多年的外科醫(yī)生,
擁有眾多的情人,生活風流而快活。然而特里莎的闖入打破了他的自由,托馬斯一直在愛戀特里莎和追求自由之間徘徊選擇。特雷莎之于他,既非情人,也非妻子,而是一個“被放在樹脂深覆的籃子里,順水漂到他的床第之岸的嬰兒”。離婚以后的托馬斯是愉快自在的,婚姻對他來說是一種責任的束縛,阻礙了他體會生命的快感。從此,他獲得了美好的生命之輕。特雷莎無疑是這種生活的終結(jié)者,她緊緊握住托馬斯的手使他感到了久違的生命的責任并體會到了其中的美好,可是他又不愿意放棄多年來的“自由”。對于托馬斯來說,獨居還是與特雷莎結(jié)合,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愛情問題,而是關涉到他對存在的可能性的理解。一向輕松的他在六個偶然事件的推動下,選擇了“非如此不可”。七年之后特雷莎的出走,將托馬斯重又置于自由之身,使其身上的重負突然間釋放,甚至感到悲傷過后的美好,托馬斯嗅到了溫馨的生命之輕。可是,隨之而來的沉重卻將他徹底擊倒,他已經(jīng)學會了感受別人的痛苦,他終于明白,自己再也不可能回到從前虛無縹緲的生命了。他回到了布拉格,追回了特雷莎,也追回了存在的重量。
人們常常感嘆生命的沉重,活著總有一種不堪重負的感覺,為什
么會感到沉重?是因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輪回嗎?認為今日的選擇或者是現(xiàn)在所做的事會對以后抑或?qū)砩踔潦莵硎蓝紩兄羁痰赜绊懞捅厝坏穆?lián)系,所以,當你面對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選擇的時候,才會患得患失,憂慮重重,使每一次的選擇變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
也變得沉重。真的是以為這個緣故嗎?其實世間并不存在永恒輪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從一開始,它就頭也不回地向著終點奔走。人的一生是一張永遠不能成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場永遠不能正式登上舞臺的彩排,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到頭來,我們自己是無法通過比較來檢驗出究竟是哪種生活方式更正確,于是我們沒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選擇都看得是那樣的重要,那樣的沉重,我們盡可以去做一個凡夫俗子,隨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輕松,然而,真的能夠這樣嗎?也許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還是會有一些人是難以承受住這種生命之輕,有甚于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托馬思醫(yī)生和他的情人薩賓娜,在他們的身上,靈與肉是相分離的,肉體能盡享的輕卻使靈魂感到莫名的沉重。愛,同情,理想,責任,抱負等等,這些成分使精神得到滿足,使靈魂得到慰藉,但卻使生命變得沉重,牽掛、憂慮等等這些便隨之而來。畢竟,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今日的事明日將不復存在,我們不必認真地對待它,然而也正因為這唯一的一次,我們又不得不每走一步都小心謹慎,因要是走錯了也無法回頭。矛盾的人生,人生的矛盾,使我們常常茫然不知生命到底是何物,也正因為這種茫然,讓我們承受了比沉重更痛楚的苦。到頭來不得不說,一個不值得認真對待的人生,要比一個責任重大,充滿痛苦抉擇的人生更加令人難以承受。
尼采認為,我們的世界是“永恒輪回”的。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
由無數(shù)次的重復。我們的生活是能夠被預演的,有朝一日,我們的生活會按照我們經(jīng)歷過的方式再現(xiàn),而前者中反復還將無限重復下去。
如果世界果真如此,我們就會向耶穌一樣被釘在永恒色十字架上,無法承受的重負將會沉沉的壓在每一個人的身上。然而,這個世界存在的基礎恰恰是輪回的不存在,生活無法預演,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他完美之后再來度過,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泛濫,人們肆意的生活,獲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慘,輕就真的美麗嗎?
這樣一本書,給我太多的思考。這是一個關于人的存在的深刻思
考,即使離開文本;赝陨,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輕重交織的印痕。
第五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讀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
我讀完本書之后,說實在的這本書給我的疑惑勝于理解.讀本書需要很寬的知識面來作為知識的原始積累,這對我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困難,因為我讀的書不是很多.知識面還是太狹窄.我就以我理解的一點來說說吧!
昆德拉的哲學思考遍布書中,就使得書的理解起來很是費力.書中的開篇就已經(jīng)談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那么什么是生命之輕呢?正因為生命只有一次,你就不可能知道你現(xiàn)在做的決定是不是正確.
探討生命于我們來說價值在于什么?尼采對世界以永恒輪回之說來解釋,永恒輪回之說從反面肯定了生命一但永遠消逝,便不在回復,似影子般,了無分量,末滅先亡,.不管它是什么樣的都沒有任何意義.像書中昆德拉所說;”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練就已是生命的本身,那么生命到底有什么價值呢?正因為這樣生命才總像一張草圖,但’草圖’這個詞還不確切,因為’草圖’是某件事物的雛形,如一幅畫的草稿,而我們生命的草圖卻不是任何東西的草稿,它是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昆德拉是如此的質(zhì)問著生命的本真,他在這一問題上剖析著生命外衣,生命這一處女般的身軀在他深邃的思想面前時無跡可遁。那么在這一質(zhì)問的后面,生命是輕還是重呢?是兩者兼有,抑或什么都不是?昆德拉在其書中七個部分給了他的答案,書中多次提到托馬斯的愛情與性欲,在性與愛當中體現(xiàn)出生命的體態(tài)。書中的哲學思考太多,就以我理解的東西來說說吧,昆德拉以人的生活刻畫來揭示他書的本身,在讀到書中托馬斯與薩比娜的性的時候。特別是在看到他們在畫室以圓頂禮帽做愛的這個部分,說實在的,我在看這一段的時候,是一種特別享受也是向往的。當我看完本書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之間的這一種性伴侶關系,在與現(xiàn)今的正常道德價值尺段來評判,可以說是一種不正常的行為,是一種典型的性行為而已,沒有一點愛的成分可言。如果說,這只是一種性行為的話,那么愛與性的界限應該怎么分界呢?還是他們之間根本沒有分界線?抑或難道是昆德拉向我們揭示這種表現(xiàn)其實也是一種愛。就像我們與其托馬斯一樣而不覺得人們的愛情不是那樣的單一,并不是介于一種或幾種簡單的表達方式。就像托馬斯剛剛開始對特蕾莎愛的迷惑,是愛特蕾莎還是不愛?是哪一種才是他真正的想法。一次不算數(shù),一次就是從來沒有。這句話就可以用來回答上面的問題。你不可能真正的知道你是真的愛她還是不愛她。因為你只有一種選擇。因為我們
活在的是一張草圖的世界。一張完不成畫的草圖的世界。那么以此而推,托馬斯與薩比娜的性關系,到底是一種性關系呢?還是愛的另一種體現(xiàn)?
愛情是書中昆德拉著墨比較多的命題之一,托馬斯與特蕾莎的愛情,薩比娜的愛。弗蘭茨的愛,如果說愛情是對我們自己失去另一半的渴望,代替這一半的是別人放在籃子里,經(jīng)歷著這樣和那樣偶然,順流漂送給我們的“特蕾莎”我們得到的只是在籃子里撿到的女人,而不是真正的那一半,那我們又怎么能在“人一生不能同時踏入兩條河流”面前來確定籃子里撿到的女兒不是我們真正的那一半么?在這樣一次不算數(shù),以此就是從來沒有,在這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的世界,這種牧歌般的愛情的尋找中,反面的確是直面生命,直面生命的赤裸。其實書中托馬斯、薩比娜、特蕾莎、弗蘭茨都在尋找這種牧歌般的愛情。
最后書中以第七部分卡列寧的微笑來結(jié)尾,剛開始我有很大的疑惑,怎么會以這樣的方式來結(jié)尾呢?在回頭看書的整體時候有那么一點明白.在“生命的初次排練就已是生命的本真“一次不算數(shù)一次就從來沒有”在這生命之輕面前,昆德拉以其卡列寧的微笑這種牧歌般的結(jié)尾,給與我們的是在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面前,以卡列寧的微笑這種牧歌式的想象,給我們以一種美好的世界在面前的景象,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們?yōu)樗^斗。
張宏天 臨3
09010314
ywq小編推薦訪問其他范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