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覺是我們的一種感官,它與數(shù)學有什么關聯(lián)?如何運用到數(shù)學中?這里小編給大家?guī)淼氖墙逃撐模簻\談知覺原理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進來看看!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是宋代詩人蘇軾在惠崇的《春江晚景》畫上題寫的名詩。這句詩生動地詮釋了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原理——知覺。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怎樣運用這一原理,引導學生輕松愉快地感受與體驗數(shù)學學習的春天?我有如下淺顯的嘗試。
一、提供有興趣的教學內容 培養(yǎng)學生知覺能力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動機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注重提供給學生有興趣的教學內容,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在觀察、比較、操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知覺能力。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搜集了一些軸對稱圖形圖片。有蝴蝶、臉譜、樹葉、北京天安門、故宮……上課時,我將這些圖片一一展示給學生,要求學生從中找出這些圖片的共同點。緊接著引導學生折一折,發(fā)現(xiàn)對稱軸。再要求學生將正方形、長方形、圓等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都找出來,畫一畫。最后看誰剪出的軸對稱圖形最多、最漂亮。由于教學內容激起了學生學習的欲望,百分之九十的學生在自己的動手操作中,掌握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能迅速地、準確地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并能畫出對稱軸。
二、把握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皮亞杰認為新的認知結構總是建立在原有的結構之上,強調認知發(fā)展的累積性。教學要建立在學生已了解的知識之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將新知識與舊知識整合起來。這也是因為當新的事物或內容出現(xiàn)時,大腦會利用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進行正向遷移,對新的事物或內容形成知覺,再通過思維、記憶等一些心理活動,使學生得到新的知識經驗。如此反復,層層遞進,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比如“計算”。先學習十以內的加減法,學生熟練后,再學習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再熟練后,教材就安排一百以內的加減法;接著再學習一千、一萬和一萬以上的數(shù)的計算習題。
三、選擇適當?shù)募畈呗? 激發(fā)學生認知興趣
教學內容很多時候是枯燥無味的,尤其是數(shù)學,其中有很多有關計算的教學,學生總是進不了狀態(tài),不愿去看,不愿去聽,不愿去想。如果老師多想一些計策,學生的狀態(tài)還是會有所改變的。比如老師說今天這節(jié)課我看哪個小朋友聽得最認真,作業(yè)完成得最漂亮,老師就讓他當今天的數(shù)學課班長。這一節(jié)課學生就會聽得認真一些,因為他們都很想當一回班長。當然這個方法也不能常用,常用學生又覺得不新鮮了。那么老師又要想一些點子,比如采用比賽的方法,獎勵的方法,學得好的當小老師的方法等等。
四、主動關注知覺弱勢 完善學生的知覺發(fā)展
由于每個人生活環(huán)境不同,對外界的感知能力不同,所以每個人的知覺能力也不同。如有這么一道題:3個籠子裝15個包子,6個籠子裝多少個包子?因為這個時候二年級正在學習乘除法的兩步計算,許多學生根據(jù)題意都是這樣做的:15÷3 =5(個) 6×5=30(個) 。
但有幾個同學看見圖上每3個籠子疊裝在一起,6個籠子剛好2疊。所以從對圖形的感知上,直接列式為:15+15=30(個)。他們沒有形成思維定勢,能夠從不同的角度認知這道題。我及時給予了肯定,倡導算法多樣化,引導思維創(chuàng)新。
運用知覺原理指導數(shù)學教學的實踐,再在實踐中反思,不斷提升孩子們在數(shù)學學習中的知覺思維水平、培養(yǎng)孩子們數(shù)學學習的知覺思維能力,就可以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的數(shù)學學習的春天。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