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叔叔在訓他的孩子,“英語才考82,你看別人小明考了90分,你怎樣這么笨,你這樣以后長大了怎樣生活”,然后立刻聽到一個充滿火藥味的聲音“小明那么好,你去認他當兒子啊”。傳來一陣吵吵鬧鬧的聲音。
聽到這些,我想起了,我這個年紀的時候,好像和父親也有類似的爭執(zhí),正值青春期叛逆的我好像也是這樣回答。多年之后,我明白父親是為我好,沒有多少文化的他們只會用這樣直白的方式來教育你要讀好書,但是他們卻不明白,我們已經很努力了,小明和別人在玩的時候,我們一向在看書,我們并沒有偷懶。
記得龍應臺先生對她的孩子說過一句話,“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期望你將來會擁有選取的權利,選取有好處、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同樣是勉勵孩子要努力學習,這樣說出來溫婉許多。
我想到了我的母親,小時候,我也調皮搗蛋,不喜歡讀書,經常跑游戲廳,母親讓我跟她一齊在三伏天,一齊去挑水澆菜,在38的高溫下去割稻谷,然后在晚上我精疲力竭的時候問我,你是想像你們老師一樣,在陰涼的教室里教書還是想和父母一樣,不管嚴寒酷暑只能種菜才能謀生,從那一刻開始,我決定要好好讀書。母親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是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教育了我讀書的重要性。那里沒有歧視農民的意思,而是想表達學得多,你將來的選取面就越廣。
所以,年紀到了為人父母的我們,也經歷過父母刺激教育的我們,以后教育子女,還是就應講究方法。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