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的秋,來的果決,來的熱鬧,一夜秋風,紅遍漫山楓葉;南國的秋,來的淡然,來的靜默,仿佛又回到春日,只是少了一抹新綠。但也正如郁達夫先生所說,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
來深圳已然有一段時日,轉眼到了十月,但仍未覺得秋已至,那里還是一片生機盎然,直到吃著月餅時才在時間概念上意識到——哦,已經(jīng)中秋了。范仲淹于北國寫下“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倘若大雁能越過湖南衡陽的回雁峰繼續(xù)南遷,深圳的孩子們就能夠如此問他們的父親:
“秋天是什么?”
“秋天啊,秋天是詩歌,秋天是笑顏,秋天是歸來的雁。”
秋天向來是個游玩的好時日,杜牧秋日登高游林留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王勃秋日遠眺觀水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詩豪”劉禹錫更是寫下流傳千古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在后人點評此詩,“寥、勝、鶴、情”四字寫透秋天的開闊壯麗,直抒詩豪的樂觀向上,如鶴傲骨,為千古寫秋的第一雄篇。時過境遷,我們雖然沒有像前人一樣才高八斗的文采,但是我們卻能夠領略他們當時所見之景,與他們處相同之地感同身受。
徐霞客曰“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前不久的中秋時分,便與同伴一同游玩了這一中國最為著名的山景。桂子殘香,花還未謝,秋日的氣息在江南之地愈加濃厚,整個黃山五彩繽紛,其中以黃綠色為主色調,但綠的色調更加雄厚些,畢竟?jié)M山的松樹、竹樹、桂樹均為常青樹種,而銀杏,水杉,楓樹這些樹種則夾雜在其中點綴一番,構成了一幅黃綠交映的山水畫。在這幅畫中,松樹絕對是主角,黃山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中“奇松”居首。黃山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每峰姿態(tài)萬千,各不相同,但唯一的共同點便是都有青松點綴,遙望遠處山峰,點點青松如鑲嵌在山間的翡翠,或聳立挺拔,或彎曲妖嬈,讓人百看不厭。黃山中有名的松樹很多,如探海松、豎琴松、黑虎松、麒麟松等等,但其中廣為人知的便是玉屏峰的迎客松,她儀態(tài)端莊,雍容華貴,雙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壽千年。正如歌詞中所寫一樣“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黃山早已成為中國的一個象征,而那好客的迎客松便是黃山的象征。
黃山四絕中除奇松外另一個給我留下較大印象的便是云海。在黃山上,只要海拔上了一千米就能夠在每個不同地段看到不同方向的云海,登上一千六百多米的幾個主峰,那四周的云海便盡收眼底,我們運氣很好,在登上光明頂后不久,本來些許小雨的天空開始晴朗,當陽光照射下的瞬間,周圍氣流瞬息萬變,云霧從身下升起,天地渾然一體,如身處天上宮闕。繼續(xù)前行,至西海大峽谷時日頭已稍許西斜,陽光中透著金色,金色的云海鋪滿山巒,如流水一般在高聳的山峰中穿梭,汪洋一片,氣勢磅礴,此時耳邊自動回響起西游記序曲--云宮訊音,若有仙境,那里就應就是了。
南國之秋,遠非一文千字便可道盡,黃山巔峰的云霧、二十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是南國之秋;家中梧桐飄落的枯葉、路邊向陽而開的野花、西沖沙灘轉涼的海水亦是南國之秋。當這颯爽的秋風撫過萬物的臉龐時,讓我們凝聽它的歌聲,感受南國之秋的完美吧。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