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浩若煙海,博大精深。但是,它來自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是從生活當中提煉出來的,揭示人生真諦的思想理念。
慈悲是佛教最常用的詞匯。所謂慈悲,簡單地說,就是無條件給予眾生快樂,不忍眾生受苦,讓眾生離苦得樂,希望眾生從一切痛苦中解脫出來。慈悲是人世間最美好、最高尚的情感,是至高無上的愛。慈悲是真正的平等,就象太陽的無限光芒,無分別地遍灑世界每一個角落。慈悲心是一種徹底的利他之心,是一種“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的奉獻精神,沒有絲毫自私的成分,沒有任何負面影響。
世界本來很干凈,因為有“我”卻不同。我們受無始以來的無明和煩惱習氣的牽絆,很難把我們內(nèi)心的“我”拋掉,要發(fā)起慈悲心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這個“我”與慈悲互相抵觸。然而,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慈悲的種子。提升我們的人生品質(zhì),完善人格,真正從各種煩惱和痛苦中解脫出來,廣行菩薩道,誓愿度眾生,發(fā)起大慈大悲之心,開啟這個無價之寶,便成為可能。
要發(fā)起真正的慈悲心,首先必須對痛苦有足夠的認識和體驗。人生無常,痛苦連連,生老病死,天災人禍,不如意之事等,比比皆是。由于這些苦難和不幸可能沒有發(fā)生在身邊,我們會有些麻木,不容易被這些苦難所觸動、所震撼。我們可能認為,痛苦是別人的事,與自己無關,甚至從未想過這些事也許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更沒有想過死亡隨時都有可能來臨。更有甚者,有時還會幸災樂禍,將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內(nèi)心的自私、貪婪、憤怒、傲慢、嫉妒、狹隘等在作祟。
要破除“我”,就要去掉我們內(nèi)心的自私、貪婪、憤怒、傲慢、嫉妒、狹隘等。為什么我們不能慷慨布施,因為擔心“我”會受到損失;為什么我們不能忍辱,因為認為“我”會受到傷害;為什么我們不能無條件地幫助他人,因為覺得這樣“我”會吃虧;為什么我們沒有勇氣承擔眾生的苦難,因為害怕“我”會因此失去幸!捎谖覀兌忌钤谧约壕慕ㄔ斓摹拔摇钡睦位\之中,所以很難對他人生起真實的慈悲心。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