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峽在山亭境內(nèi)。
出了棗莊城區(qū)往北,沿公路向山亭進發(fā),行不多遠,繞過一座山就到了。遠遠的,聽到嘩嘩的流水聲。循聲望去,便看到水是從山澗穿越石峰,被亂石挾持,一路咆哮流瀉。流經(jīng)的水面越來越寬闊,形成了一條自然的河流。
水不深,很清,里面的石頭和水草,清晰可辨。沒有游魚,貪戀水的孩子們拿了捕魚的小端網(wǎng)在水里戲耍,撈起的不過是些浮游生物和水草。不過,這自然的造物,所激起他們的,是豐滿的情趣和歡快,倒是真的。
動蕩的河流,那樣狂奔,被亂石挾持,濺起一波波銀白的浪花。浪花始終像那愛搗蛋的小男孩,亂踢,亂蹦跳;也像那愛講話的小女生,手舞足蹈,又匆匆忙忙地,像似迎接游客們的到來!
聽著這狂奔的流水聲,似如時間在叩問著生命,也如在聽著激烈的鋼琴狂想曲,讓人的思緒蹁躚,達至忘我境界。但鋼琴是撥動琴弦發(fā)出的,而流水的聲響,是自然的譜就。
有人說“小三峽”這名字好,山里人近水而居,搞旅游開發(fā),也帶動起經(jīng)濟的發(fā)展?捎慰蛠磉@里后,觀賞中也會有些失落感。河面并不很寬嗎?即便深處的水,還是不能撐個小船來過把癮。倒是看到兩岸的山壁倒影,空中悠忽飄蕩的白云,映在色綠如碧玉的水面上時,不勝驚訝:“可真像抹上去的一塊塊油畫顏料!”嘖嘖聲不絕。
小三峽是自然的不假,地方也小,怎么能夠和三峽相比呢?再說全國叫小三峽的地方肯定少不了,此小三峽也一樣,不過取點三峽的意思,激起人們的想象,充其是三峽小樣兒而已。原來還叫“海子”才不形象呢,后幾年才改的。
有水的地方樹木都蔥蘢。小三峽兩岸就是這情形,樹木水草茂密,不遠處有蘆葦浮蕩于水面,有水鳥在蘆葦上空,啼鳴飛轉(zhuǎn),仔細看蘆葦叢間又有石階通到岸上去了。山里人想必是靠了這山澗的河水滋潤著生活?可不是咋的,說話間就有老農(nóng)劃拉開拂蕩的蘆葦,下石階來汲水。岸上有菜園,菜園在一片山石窩里,菜蔬長得蔥郁碧綠。幾棵老柿子樹上,綴滿了紅彤彤的柿子,葉片稀疏蒼黃,天空明凈悠遠,看著,看著,頓覺得這山野不正是一幅絕美的油畫?!
還記得小時候誦讀唐詩“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時潤朗上口,很美的感覺,卻說不出美在何處?心里還為此潤澤了多年的想象,試著解透其意,隨著閱歷的遞增,后來又讀了全唐詩,了解了它的出處,詩里的情懷,才算明白些了。而讀《西廂記》里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得意趣之余,悠然也想到《蘇幕遮》中的詞句,恰似遼闊蒼茫的畫面在心中展開。
而眼前的小三峽只是自然景色中的一隅,一條歡悅心靈的河流,亂石挾持間激涌的浪花狂歡著來,又咆哮地去,再也形不成大的景況,是確定無疑的。倒是那巖壁上的一棵雜樹,自成一景,引起我的注意。樹不大,而甚蒼遒勁,樹根深深扎進巖石縫里頭,真可謂“咬定青山不放松”。它,緣于這巖壁上,坐看下面的流水,仰望天上的云涌,披日月星辰,看上去那么干練精瘦,好不自在與快活。
百度中,我試圖搜索出小三峽的歷史或典藏,確實沒有。一游客告訴我,說它流經(jīng)這里,匯入一條大河里去了。望著那沖刷過的沿壁,浸潤太久,頗有幾分嶙峋,沿壁上也多些小小的溶洞,內(nèi)傳出滴水聲,其音頗似輕風拂撥琴弦,箏――咚作響,穩(wěn)而不亂。這特殊的地貌,還是叫人有幾分喜見的。而不悅的是,說是不久要在這里筑壩,興建一個國家級的大型水庫――莊里水庫,集觀光和能源建設于一體。這樣以來,小三峽的全部景觀將沉入水底,永策不復,久之,小三峽這名字也會淡出人們的心間,能想起的只能是記憶中的場景。因而,為了不虛此行,隨做小三峽歌永作紀念――
往尋小三峽,
卻在亂石間,
它是天成自然合,
幽居山澗近人寰。
不識山峽真面目,
只為傳意尋芳蹤。
倘若再問小三峽何所有?便回答你――
旒潿嗬嘶ǎ
只可自怡樂,
不便持贈君,
哈、哈、哈!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