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鬧市,俗事所纏,身心俱疲,總想放松放松。聽朋友說終南山天子峪百塔寺的銀杏樹甚美,且有樹神護佑,向它許愿很靈。手頭事暫忙完,遂約好友山中尋寺訪樹。乘車至曹村,不知寺于何處,向村民打聽。經指引,沿大道步行,很快望見路兩旁的農田,盡管有太陽,但霧籠罩,只能看見近處,遠方則白茫茫一片。已入冬,地里無人,唯有路邊兩排筆直的白楊展現(xiàn)幾分生機。到了山腳路分了岔,怎么走也產生分歧,有主張順著走,有提議行另一條。婷婷勸道:“既是來玩何必爭,不如信步而上,走哪算哪”。言之有理,按她所說不更換道路繼續(xù)走。
連綿不絕的山像害羞的少女蒙著面紗,展現(xiàn)別樣的風情。行至一院前,以為寺該不遠了便進去,熟料是個地震監(jiān)測點。再無路,只得繞院墻外的羊腸小道彳亍而行。對面山澗幾棵蘆葦在風中搖曳,白色的蘆花來回晃動,煞為好看。再往前,隱隱傳來潺潺水聲,是條清澈小溪。走了一路已流汗,掬捧水洗洗臉。汪兄告知越往前路越陡,我們都打起退堂鼓,欲原路返回卻都已饑腸轆轆走不動了。望見對面有人,便決定渡水問路。恰遇農家樂,點幾道菜。吃過,借用他家的壺和熱水泡自帶茶,邊喝邊賞周邊景色。茶過三道,向掌柜打聽百塔寺具體位置,依他所指順山而下。不知多久到一村,路口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周圍停了許多車,總算到了百塔寺。
從側門入寺,只有一個殿,門前立口鐘。入殿,昏暗,拜了拜便出來。駐足寺廟簡介前,此寺西晉太康二年(281)所建,初名淳化寺。隋開皇十四年(594)復建,唐大歷六年(771)改名百塔寺,規(guī)模巨大,有“騎馬關山門”美譽,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又改名興教院,后恢復百塔寺之名。后毀于戰(zhàn)火,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隆和老和尚率弟子在古銀杏旁新建大雄寶殿一座,才又興盛起來。此寺為三階教祖庭,王羲之曾在此寫過《心經》石碑,蘇東坡也在這止宿過,沒想到小小寺廟竟還有這么多故事。往后穿過小道,便看到心心念念的銀杏,它被圍在鐵欄里,周圍的樹都已枯,銀杏雖也有葉落,但還是盛的,樹干一分為三,極粗,金黃的葉子在瓦藍的天空襯下耀眼。樹下立著神龕,有人跪地虔誠的向樹祈禱著什么,然后起身將紅色布條系在伸出外的樹枝上,其他人則都舉著手機、相機拍照。我亦向樹許了一個愿望。許完起身欣賞旁邊墻上掛得郭沫若先生為銀杏所寫的詩時,旁邊有人將此樹與觀音禪寺的那株據說是唐太宗親手所栽的銀杏對比。眼前這株西晉時所栽,比那株還早三百年。剛好觀音禪寺那株我也去看過,亦枝繁葉茂,且名氣比這株大?勺蛉湛磁笥讶锬侵甑恼掌,枝已枯,門可羅雀,只有一僧掃落葉。
再看眼前這株,待葉子都凋零,應該是同樣的命運。葉茂吸引眾人紛沓而來,加之樹神的傳說,門庭若市。一旦失去這些,也就沒了此刻的熱鬧。這與當領導的何異?當了領導,眾星捧月,各種恭維吹捧,一旦退休失勢,就被遺忘,只有獨自哀嘆人走茶涼。相對而言,銀杏比人從容,無論有沒有人來看,該繁茂繁茂,該凋零凋零。當領導的卻鮮有灑脫者,更多懷念在位時候那種感覺,殊不知人家是沖著權,是因有利可圖。一旦得不到他想要的,自然另攀高枝。與其哀嘆懷念,倒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活得從容自在。就像東坡先生雖屢被貶官,但每到一處都為民做實事好事,深受百姓愛戴,流芳千古。兩寺的銀杏不也正是不為外所擾,方才過了千年還枝繁葉茂。
眼看太陽下山,該返回了。行至一橋上,望著從它而過的流水,不遠處農舍冒出的炊煙,不由想起起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過橋走了數步,到晌午所至岔路口,蘇蕾怨道:“看吧,要按我說的,早到寺里了,何至走那么多冤枉路?”我回她“若不走那么多路,怎能賞到那么美景?直接去寺里看完銀杏返回還有何意思?”她不再爭辯,一行人說笑著繼續(xù)走,留下美景在身后。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