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煮雨,回眸遠望。老家碾道,烹調(diào)在心,裊裊流香。
??兒時記憶,碾道,是村里用來加工米面的作坊。
??碾道坐落在村中間,土坯墻的三間茅草屋,一扇對開的木條門,還有一扇即為了光線、又為了回避大風,而在東側(cè)靠近墻角設置的一扇老式木頭玻璃窗。屋內(nèi)的棚頂、墻壁上掛滿了灰白色的粉塵,窗玻璃也變成了磨砂玻璃了。沾滿面粉的蜘蛛網(wǎng)隨著勞動的風影沉重地浮動著。風雨吹打,歲月侵蝕,茅草屋碾道,佇立在草叢中,像一個過度勞累的老人,彎腰駝背,屏息凝神,傲然挺立。
??碾道其實就是指由碾磙子、碾盤組成的碾子。碾盤是一個堅硬的平石板打磨而成的圓形平臺,直徑兩米有余,周圍被砌起一米多高。碾盤上,一根長桿拉動或推動石質(zhì)的圓柱形的石頭磙子即碾磙子,在矩形的框架中圍著中心軸在碾盤上轉(zhuǎn)動。碾磙子上有著石匠刻鑿的石齒,就是一道道分布基本均勻的凹槽,以求提高碾軋米面的速度。圍繞碾盤下,地面墊成可供人或者驢、馬、牛推拉碾磙子時走動的圓弧形平道。
??困苦的年光,碾子是鄉(xiāng)親們共用的吃飯必備工具。
??把晾干的糧食放在碾盤上鋪撒均勻,讓碾磙子滾動起來碾軋。糧食多,就讓村里的馬兒拉動。糧食少,就是人來推動了。
??碾的過程中,第一遍去皮后,用簸箕來簸一遍,去皮后的糧食再攤平到碾盤上碾軋;第二遍還是去皮、簸箕再簸……當然,年景不好,歉收的糧食有些干癟,難以去皮,碾軋次數(shù)要多些。去皮后,再用米篩子篩一遍,這時的米篩子、面羅子就有講究了。根據(jù)需要,來選用大號、二號、三號米篩子,大號、二號、三號面羅子。比如,要吃玉米的大碴子、二碴子、小碴子,就要依次合理選用三個號型的米篩子來篩米了,留在篩子上面的,再次攤平到碾盤上碾軋,直到符合個人要求為止。至于面粉,就是一遍遍碾軋,一遍遍依次過三個號型的面羅子,碾軋到最后的糧食都能從三號面羅過關了。
??就是這樣從一點兒一點兒的去除谷子、玉米、小麥、水稻、高粱等糧食的外殼,再一次次過米篩子、過面羅子,米碴幾次重新上碾盤碾軋,艱苦卓絕,粗糧細作,最后成為袋中米面、盤中餐飯。當時,一粒米掉在地上,看到者,會不約而同地去撿拾。如果因為一不小心將一小撮面粉弄到地上的人,會臉紅,更會深深地自責、內(nèi)疚不安。不知道是因為饑餓還是因為來之不易或者糧食短缺。總之,百倍珍愛糧食,是當時人之本能。
??看到碾道,會下意思地吞咽口水,吼間溢香。碾子碾軋出的米蒸成飯,才有真正的米飯香,糯糯的濃郁的香韌,晶瑩剔透的;碾子碾軋出的各種面粉,做成的饅頭、粘糕、煎餅、鍋貼,才叫香,吃過飯很久,還感覺齒間留香。尤其是那簡單的白開水煮手搟面,淡黃色的面湯、面條,最原始的面香,厚重的自然香醇,舌舔唇邊回味悠長。長大后再也沒有品嘗過那種彌留心底的香。如今方知,那以低溫、低速加工出來沒有任何添加劑的米面,保持了米面的分子結(jié)構(gòu),沒有破壞糧食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糧食中的蛋白質(zhì)、面筋質(zhì)、胡蘿卜素、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等各種營養(yǎng)物質(zhì)。
??不知不覺間,碾道,成為村里人的情義紐帶。一村人都要使用這唯一的碾道,無需組織、排隊,全憑自覺。使用碾道的人家,只需去碾道看看是否有人正在使用,如果沒有,再看碾盤上是否有笤帚,有笤帚就意味有人要立即使用碾子了。碰到有人正在使用碾子或剛準備要使用,兩家會強力互相謙讓、互相串換米面,因為碾軋米面嘛,有的不是沒有下鍋米了就是即將斷頓了。再者就是小改善伙食,碾軋鍋貼面、煎餅面、白面,已經(jīng)碾軋成面的,送給還沒有碾面的人家先吃上。有我吃的也有你吃的,小家大家是一家了。至于碾軋米面時,兩家或者幾家合作,更是常事。推碾子的、起米的、收面的、過篩子的……節(jié)省了時間,濃厚了情感。碾道,代表著和諧與默契、互助與互愛?吹剿,看到了相惜相依。想到它,想到了風雨同舟。只感覺在血液里流淌著一份高雅的、純潔著生命的馨香,回味生津,激蕩心湖漣漪點點。
??故鄉(xiāng)碾道,心撥清曲。夢牽魂系,暖香四溢。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