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色无码视频,国产av毛片影院精品资源,亚洲人成网站77777·c0m,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夜夜操www99视频,美女白嫩胸交在线观看,亚洲a毛片性生活

薈聚奇文、博采眾長、見賢思齊
當前位置:公文素材庫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西江溝記憶

西江溝記憶

網(wǎng)站:公文素材庫 | 時間:2020-05-25 23:37:26 | 移動端:西江溝記憶

西江溝記憶

  我的家鄉(xiāng)韓北村,地處東牛山嶺延伸下來的高圪墚上,三面臨溝,村南寨江溝通往內頃,村西沿西江溝出后溝前溝到大塘灣,村北老溫溝與莊底相連,只有村東面五里圪廊直通后山兒。

  我這輩子與溝有緣,小時候成天在韓北的溝里摸爬滾打,去得最多的是西江溝,擔煤、擔水、擔燒土,打柴、剜菜、摘酸棗,在溝里度過了既苦澀又快樂的童年,靠溝里的水土滋養(yǎng)長大成人。

  1981年深秋,十八歲的我興高采烈成為“北京兵”,充滿對繁華都市的遐想邁入軍營。豐臺大營兩個月的新訓結束,一輛黃河大卡拉著我們沿108公路向京西駛去,越往前走山越大,越走心情越沮喪,終于停在門頭溝與房山交界地帶一個名為三十畝地的小村莊。一條五公里長的山溝,就是我們的營地。環(huán)視四周,全是大山,與家鄉(xiāng)黃土溝所不同的,這里是石頭溝,一道干涸的河道,把村莊分為兩半,一座大橋聯(lián)通南北。聽村民講,過去村莊河道北屬宛平縣,河道南屬河北省房山縣,后來房山劃歸北京,才結束一村歸兩省的歷史。我們還發(fā)現(xiàn),村里不管大姑娘小媳婦,凡出門都要背一個小簍子,相當于現(xiàn)在的雙肩包,源自這地方過去沒有路,全靠簍背肩扛,一直延續(xù)至今。因山大溝深,石頭多土地少,三十畝地由此得名。京西山溝一待就是十年,最美好的年華留在了山溝里。1991年,終于時來運轉,奉調走出山溝,先在豐臺的后勤分部,繼而到京城里令人仰慕的總部機關上班,后來家安在海淀金溝河一個小區(qū)。從上班的萬壽路回家三站地,分別是沙溝路口東、沙溝路口北、北沙溝。走在路上常納悶:全是平展展的大馬路,連個坑都沒有,怎么叫溝呢?查北京方志,還真有溝,因北京城所處的小平原屬永定河、潮白河沖積扇,早先這一帶遍布洪水沖刷形成的沙溝。心想,這輩子和溝接上緣了。

  回望幾十年,走了這么多溝,記憶里刻印最深的還是韓北西江溝。

  西江溝風口閣

  說西江溝,必然繞不過風口閣,就如同韓北人下西江溝,風口閣是必經(jīng)之地。這里扼韓北村西要隘,通往西江溝的路從閣下券門穿過,閣外緊接著是一段陡坡,兩面都是高圪崖,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小時候,風口閣的樓閣已損毀,只存磚石結構的券門部分,巍然屹立在西江溝坡頂。村里人通常以“上了風口閣”“出風口閣了”,來標定上下西江溝的方位。幾百年來,西江溝風口閣歷經(jīng)滄桑,備嘗戰(zhàn)禍天災,同韓北人民共患難、共命運。門洞下鋪的青石被足印磨得光滑發(fā)亮,閣頂上荒草茵茵,以頑強的生命力,年年春風吹又生。那時也不懂什么懷思古之幽情,只覺得這是一處好玩地方。每當下西江溝,一出風口閣總會不由自主地向遠方眺望,上合、圪道、陳家垴、大凹一覽無余,立時覺得神清氣爽,感到看見好大的外面世界。從西江溝挑水擔煤,氣喘吁吁地爬上風口閣,就意味艱難已過、曙光在前,有一種征服困難后的喜悅。特別是盛夏時節(jié),坐到風口閣券門里,涼風颼颼吹著,頓覺暑氣全消,不忍離開。路過的大人們定要規(guī)勸:“孩的們,出了汗可不敢吹穿堂風啊!”

  西江溝風口閣不僅是韓北的一處古跡,還是見證抗戰(zhàn)軍民打擊日寇的英雄閣。小時候常聽爺爺講抗戰(zhàn)故事,其中就有風口閣阻擊戰(zhàn)。1942年秋,為粉碎日寇“秋季掃蕩”,八路軍三八五旅十四團,由馬忠全團長、趙蘭田政委率領,在韓北一帶開展小部隊活動,由民兵配合以麻雀戰(zhàn)打擊敵人。10月21日(村志載),從襄垣方向襲來的數(shù)百名日軍,沿著下合、石圪垤這道溝黃壓壓地開進來,八路軍十四團三營在營長鐘明鋒帶領下,由韓北民兵配合,埋伏在風口閣周圍嚴陣以待。當不可一世的日軍順著蒿角坡、西江溝坡吃力地向上爬時,鐘營長一聲令下,八路軍和民兵一齊開火,將日軍打得暈頭轉向,倒下一片,日軍軍官和所騎的洋馬當場斃命。惱羞成怒的日軍用炮火拼命轟擊風口閣周圍,密集的炮彈炸得塵土飛揚。日軍哇呀哇呀端著刺刀向上猛沖,被扼守風口閣的我八路軍戰(zhàn)士和民兵居高臨下,用機槍、手榴彈狠狠地壓了下去。殺紅了眼的日本兵在炮火掩護下多次沖鋒都未成功,西江溝坡上倒下一具具尸體。風口閣一戰(zhàn),消滅日軍50余人,戰(zhàn)馬兩匹,繳槍20余支。

  “當年鏖戰(zhàn)急,彈洞前村壁”。每當下西江溝經(jīng)過風口閣,想到此處曾是當年抗擊日寇的激戰(zhàn)之地,仿佛能聽到激烈的槍炮聲。毛主席詩言“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風口閣南面圪咀上,還真長著一簇簇茂盛的黃花菜,從西江溝上來,遠遠就能望見風中搖曳的金針花。那時候當然不懂毛主席詩詞的深遠蘊意,只記得中午在槐樹底飯場,聞著哪家飯里的金針辣椒香味,真讓人垂涎欲滴。

  由于對西江溝風口閣阻擊戰(zhàn)的故事記憶深刻,當兵后閱讀各種戰(zhàn)史時,格外關注抗戰(zhàn)時在韓北發(fā)生的戰(zhàn)斗。一次在閱學《李達軍事文選》時,果然在《太行區(qū)粉碎敵人“掃蕩”的主要經(jīng)驗》一文中,看到對風口閣阻擊戰(zhàn)的記述:“尤以敵安達聯(lián)隊于10月22日向韓壁進犯,即遭我迎頭痛擊。”(《李達軍事文選》192頁)當時李達將軍擔任129師參謀長兼太行軍區(qū)司令員。這一記述,與《韓北村志》中的記載,時間相差一天。據(jù)載,八路軍作戰(zhàn)每日都有《陣中日記》,李達將軍的記述應當是準確的。

  星移斗轉,一晃離開家鄉(xiāng)已三十多年,但西江溝風口閣的記憶和故事一直刻印在腦海。少有的幾次回鄉(xiāng),一直想再看看抗戰(zhàn)將士鮮血浸染過的風口閣,走走刻滿兒時腳印的西江溝小路,但每次都行色匆匆,未能如愿。離開時從白礬垴油路上望著風口閣方向,想到西江溝將越來越遠,心中總感到悵然若失,有幾次竟淚眼模糊,不禁想到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西江溝煤窯

  在韓北大小幾十條溝中,西江溝地位最重,主要在于有煤礦。據(jù)村志記載,韓北出產煤炭歷史悠久,宋、元時期村民已開始挖煤,除供本村人生活用,還銷往外村外縣。自古以來,韓北人做飯取暖燃料富足,不缺“燒的兒”。眾所周知,東武鄉(xiāng)關于韓北有兩句諺語:一句是“韓北閨女大陌炭”,說韓北的閨女個個長得俊俏、人才姣好,很有才氣,用現(xiàn)如今的話說就是出靚妹才女;另一句是“韓北閨女能燒炭”,由于自小不缺“燒的兒”,做飯耗用燃料就大手大腳,不善節(jié)省。我姥姥家在上司蔣家莊,武鄉(xiāng)西部地下缺少煤炭資源。小時候常聽媽說:你姥姥抓把谷茬的就能做熟一頓飯,要是咱村兒老婆閨女們,不打兩塊炭可不行。

  小時候下西江溝,最多的就是到窯上擔煤。放學以后,呼朋喚友,甩著兩個籮頭,連走帶跑直奔煤場。在西江溝窯上,我最早見識了民族采煤業(yè)的艱辛。那時侯,采煤還是原始方式,井下是镢挖筐拉,提升轉車靠牛拉,后來才換成柴油機。人們稱礦工為下窯的,他們頭戴柳條編的藤帽,電石燈系在頭上照明,燈光如豆似的。這種燈很抗風,燃燒時發(fā)出嘶嘶的聲音。下井時,兩人背靠背坐在大繩套里,隨著井蓋轟隆隆推開,徐徐下到黑漆漆的礦井中,如入了地獄。在井下,礦工們把采好的原煤,先按炭塊、圪砳(Lē)的、細煤進行分類,再裝簍起吊。一簍簍煤炭從蒸汽騰騰的窯口升上地面,剛出井的煤炭濕漉漉的,就如同礦工身上流淌的汗水。這些景象,深深地刻印在記憶中。“山藥蛋開花結葡萄,不教哥哥下煤窯。玉茭開花出天花,不下煤窯沒錢花。”正是對煤礦工人辛苦危險又無奈的真實寫照。

  記得窯口西側,有個很大的煤場,堆積著厚厚的原煤,遠遠望去黑黝黝的。我們常在煤堆上到處挖找炭,甚至挖一人多深,渾身上下都是煤屑,連兩只鞋里也灌滿了煤,只要能挖到一塊炭,再臟再苦也不顧。當時煤窯屬大隊集體所有,一擔煤不到一毛錢,我們少不更事,有時交錢,大多是趁看煤的長輩回房間或不注意,擔上就跑,待發(fā)現(xiàn)后連吼帶罵,我們已跑出很遠。

  有一次,我和同學霍愛國在窯上煤坡滾趴了大半天,好不容易拾滿一擔炭。這個同學大我兩歲,腦筋比我開通,說:“咱把炭賣了,趕會就不用向家里要錢了。”我倆顧不上又餓又累,學著大人們的樣子壓著步,終于爬上西江溝長坡,把炭擔到公社信用社。人家一看倆小孩孩,臉上又黑又臟,便爽快地收下炭,給了我們一人兩塊錢。那時候,兩塊錢趕一次會富足有余。我倆手里捏著錢興奮不已:“我們自己有錢了!”這次經(jīng)歷,使后來的我對杜甫《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有了更深的理解。人生,留在心頭的,苦總是比樂刻得更深。有一次,我對女兒夸耀:“我還有賣炭翁的經(jīng)歷哩”,女兒反駁:“您那叫賣炭童”,我頓時心中悵然。

  真是滄海桑田,現(xiàn)如今韓北這個產煤的地方也不燒煤了,通過實施煤改點電,做飯普遍用上電磁爐,取暖是環(huán)保節(jié)能爐,再不用煙熏火燎了。去年底,與姑姑通電話,姑姑說今冬不在太原女兒家住了,回村里取暖不用生火還有補貼。我聽了十分欣喜,西江溝窯上擔煤擔炭,看來將走入歷史。

  西江溝里種山藥

  西江溝與村里其他溝所不同的是,大溝里還套著小溝,記起來的就有小南溝、圪針溝,這些溝也是我們小時候馳騁的地方。在西江溝套著的小南溝種山藥,使我第一次體會到自己親手養(yǎng)種取得勞動果實的喜悅。

  農業(yè)社時代,每年隊里分的口糧,不到半年就吃完了,尤其像我家這樣沒勞力的,更是缺糧戶。糧食不夠吃,就靠瓜菜代。韓北缺水,種蔬菜栽紅薯澆不上,最適宜種的是山藥蛋。既可當飯,又能當菜,蒸、煮、炒、烤皆可,還可镲成絲摻上玉茭面涅成圪壘蛋蒸著吃,若放在火里烤一烤,就更好吃了,那種焦里帶香的味道至今讓我回味。

  那時我在同學史懷旺家借宿,我倆經(jīng)常到西江溝中小南溝一帶的荒坡上拾地皮菜。有次在槐樹底吃飯,大人們說起1941年抗戰(zhàn)最艱難歲月,為度過荒年,八路軍開墾山地以及墳地種山藥,既不用上肥料,種出的山藥還又大又沙?赡苁菑闹惺艿絾l(fā),有年春天,我倆跑到常去拾地皮菜的一荒坡,掄起镢頭就大干起來,開出比兩張席子大點的一塊荒地,由他家提供種子,種下紫皮山藥。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是因為那時不允許私開自留地,屬于資本主義尾巴之類,這一帶是韓北和前溝土地的結合部,兩不管地帶不引人注意,可以打擦邊球。山藥長出來后,我倆得空就去照看培護,早晨高卷褲腿、蹚著露水、扛著鋤頭去鋤草,大人們中午歇晌時也要去一趟,干得有模有樣。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正所謂人勤地不懶。到了秋天,我倆擔上蘿頭去刨山藥,一陣刨挖,竟然揀了滿滿兩擔?粗约汉顾疂补喑龅膭趧庸麑,心里充滿收獲的喜悅。在“半年糠菜半年糧”的歲月,最高的生活標準就是能“吃飽肚子”,一擔山藥畢竟也能頂一陣子。這真如毛主席所教導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一張白紙可以畫最美好的圖畫”。

  前不久,中央專門下發(fā)文件,就加強大中學生勞動教育作出部署。聯(lián)想小時候經(jīng)歷,深感非常必要。文革時,批判孔老二“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沒想到如今在我們下一代中出現(xiàn)了。西江溝的勞動教育,使我受益終身,此后無論干什么活,在京西山溝搬石頭、扛麻包,也沒覺著累得扛不住。老人們常講:人生在世,東西用完就完了,力氣用完歇一歇還會再有。只要不惜力,黃土也能變成金。我從心底里感激西江溝這片熱土,感激西江溝錘煉了我強健的體魄。

  西江溝盼姥姥家親人

  西江溝記憶中,再幸福不過的是盼來姥姥家親人了!同學們中,數(shù)我姥姥家最遠,姥爺姥姥和姨姨來我家一次實在不容易,我們也就格外盼望在西江溝迎來姥姥家親人。

  自媽沿著西江溝路嫁到韓北,這條路就把姥姥家和我們緊緊連在一起。通往西江溝的路線,既是姥爺姥姥看閨女的“親情線”,更是我家初創(chuàng)和度過艱難時期的“補給線”。六十年代初,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媽從城里返鄉(xiāng),當時家里一窮二白,用本山小品臺詞講“啥玩意兒也沒有。”姥爺姥姥心疼閨女,從案板、搟面杖、切菜刀,到炕上的席子、大小笤帚,包括簸箕剪子,凡撐起一個家的基本用品,都是姥爺姥姥通過這條補給線,源源不斷地給我家送來。記得同學們經(jīng)常羨慕姥爺給我家縛的大笤帚,他們說從沒見過這么大的笤帚。

  說來真令人難以置信,世上竟有這般奇緣。其實,我們盼望迎接到姥姥家親人的西江溝這條路,姥爺早在抗戰(zhàn)時期就曾走過。姥爺支前為八路軍送糧,當時叫西糧東送,有時要接力翻過后山,送到黎城南委泉一帶,韓北是必經(jīng)之地。有一次,姥爺他們擔著糧食吃力地從西江溝坡上到韓北,正值夏天,口渴難耐,幾個人走進一所院子,想尋碗水喝。屋里出來一位老人,看站著一堆后生,聞聽是尋水喝,趕忙說:“后生們伢,俺這兒可缺水了,實在沒水啊,要不給你們兩塊炭哇。”他們聽了既失望又好笑。

  讓人根本想不到的是,幾十年后我媽遠嫁韓北。當時姥爺嘆氣說:“唉,那可是個缺水的地方!人家倒是不缺“燒的兒”。”更奇的是,我媽嫁過來,姥爺頭一次來我家,掃視南院這所院落,若有所思地說,當年俺們往東鄉(xiāng)送糧,在韓北尋水喝就是在你這個院,北面有棵大槐樹。姥爺說,那時送糧都是一隊接一隊的,老人怕給我們喝了,別的隊又來要,水甕喝光也不夠,心疼得不想給。小時候,媽感嘆自己命苦,曾對我說,你老奶連口水都不給俺爹喝,我卻這么遠嫁到你家,這就是命!

  我盼望姥姥家親人來,與弟弟、妹妹相比,心情更急切。因為我是老大,有姥姥家給大外甥做生日的習俗,每年臨近我生日,姥姥再困難,也要為我用白面打上兩個鍋蓋大的圪稆,找上幾個銅錢用頭繩編成鎖兒套在上面,連同其他物品一并為我送來,一直送到我過了十二歲。弟弟、妹妹對我享受的“特殊待遇”,多少有點“羨慕嫉妒恨”。姥姥為了安慰她們,每次總要順帶幾十個燒餅,還要帶上幾升白面,為的是不讓媽受難過。之前有次媽悄悄出去借面,被姥姥發(fā)現(xiàn)了。每年快過生日時,我就急切盼望著姥姥家送圪稆,那時也沒有電話,不知道準確時間,下午不時跑到風口閣朝西江溝瞭望。為了我這個不值得過的生日,姥爺姥姥不知受了多少罪,來韓北一次,往往要走上一整天,姥姥還纏過腳,想想真是太不容易了!有次姥爺趕著牛拉的鐵腳車,車上坐著姨姨和住姥姥家的弟弟,走到西江溝底,由于天黑路窄牛車翻到溝里,導致姨姨受傷。韓北年輕人看見姥爺趕的大檐桿鐵腳車,甚感稀罕,因為我印象中村里就用上膠皮車了,鐵腳車輪只在正月十五搭秋千時能看到。誰又能想到,當年封閉落后的上司鄉(xiāng)蔣家莊,如今成了聞名全省的美麗鄉(xiāng)村模范村。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家口糧只夠吃半年,弟弟和我先后去住姥姥家,實際上就是去姥姥家蹭飯吃,轉移糧食恐慌危機。“外甥是姥姥家的狗”。記得姥爺擔著曾為八路軍送糧用的長扁擔,一只簍子裝著弟弟,一頭用架子擱上塊煤炭,沿崎嶇坡道走出西江溝,步行五十多里。在北漳過蟠洪河,顫顫巍巍地踩著搭石,吃力地保持著平衡,過老寨坡,到北社再過濁漳河,一人多高的木橋,空著手走上去都暈。姥爺擔著七八十斤,從搖晃的木橋上走過,看的人都為他捏把汗。姥爺姥姥的恩情,我們永志難忘!2008年,姥姥92歲高齡時去世,料理完姥姥后事離開時,我久久注視著姥爺生前用的大扁擔,思緒又回到西江溝,仿佛又看到姥爺擔著它行進在西江溝坡上,為八路軍送糧、給我們送吃的、接弟弟去住姥姥家,想到在西江溝坡頂上再也盼不到姥爺姥姥了,淚水再次模糊了雙眼。

  人不能忘根、不能忘恩!西江溝里有我生長的根,西江溝里注滿了姥姥家對我們的恩。我永遠忘不了韓北西江溝!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西江溝記憶》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整理提供,轉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m.hmlawpc.com/gongwen/79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