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處理器的類型:CPU是計算機的“大腦”,是衡量服務器性能的首要指標。服務器具有大數據量吞吐能力、超強的穩(wěn)定性、長時間運行等嚴格要求,因此對CPU的要求比較高。一般PC服務器的CPU都是32位的,如Intel Xeon, AMD Athlon。而更高檔的服務器采用64位處理器,如Alpha 21264, Sun SPARC II, HP PA-8000等。
2、 SCSI:SCSI硬盤最大的好處,是它具有管理自己的能力,所以不用對SCSI進行特殊的參數設定,且SCSI占用較少的cpu資源,可多任務運作,串聯設備的傳輸速率互相獨立,SCSI目前并非基本接口,因此必須以擴充適配卡的方式存在SCSI幾經變革,傳輸率,支持設備等功能都有大幅度的改進,而這些世代變化都以近似的名詞來表示,例如SCSI,Fast SCSI,Ultra SCSI,Ultra Wide SCSI等,期間的奧妙實非一般人所能明白.其實暫時撇開SCSI市場的混亂名詞,回歸到規(guī)格時你會發(fā)現:原來SCSI目前僅有"2.5"個世代,而且名詞簡單易懂.非常好記,分別是SCSI,SCSI-2,SCSI-3.其中SCSI是最早的SCSI標準,一切由此發(fā)端;SCSI-2則是目前較普遍,一般人口中所指的SCSI;而SCSI-3因屬于制定中的規(guī)格,尚未完全定案,暫時僅能稱為"0.5世代"。
3、 DHCP:是可自動將IP位址指派給登入TCP/IP網絡的用戶端的一種軟件,(此種IP位址稱為「動態(tài)IP位址」)。這種軟件通常是在路由器及其他網絡設備上執(zhí)行的。依照預先設定,您的GateLock路由器設定為使用DHCP,因此就無須手動指派永久IP位址給網絡上的每個設備。建議不要改變這個設置,這樣您的個人電腦就可以被分辨為DHCP服務器。
4、 DS:(Digital Signal,數字信號)是數字電路的一個分類。在技術上,DS指信號的速率和格式,而T指提供信號的設備。實際上,"DS"和"T"的用法是同義的,例如DS1和T1,DS3和T3。
5、 ECC內存:全稱Error Checkingand Correcting。它也是在原來的數據位上外加位來實現的。如8位數據,則需1位用于Parity檢驗,5位用于ECC,這額外的5位是用來重建錯誤的數據的。當數據的位數增加一倍,Parity也增加一倍,而ECC只需增加一位,當數據為64位時所用的ECC和Parity位數相同(都為8)。在那些Parity只能檢測到錯誤的地方,ECC可以糾正絕大多數錯誤。若工作正常時,你不會發(fā)覺你的數據出過錯,只有經過內存的糾錯后,計算機的操作指令才可以繼續(xù)執(zhí)行。當然在糾錯時系統(tǒng)的性能有著明顯降低,不過這種糾錯對服務器等應用而言是十分重要的,ECC內存的價格比普通內存要昂貴許多。
6、 IA64構架:IA64處理器I-tanium(安騰)是Intel自推出32位微處理器以來,在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又一座里程碑;贗A64處理器架構的服務器具有64位運算能力、64位尋址空間和64位數據通路,突破了傳統(tǒng)IA32架構的許多限制,在數據的處理能力,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安全性、可用性、可觀理性等方面獲得了突破性的提高。
7、 IA構架服務器:通常將采用英特爾處理器的服務器稱為IA(Intel Architec-ture)架構服務器,由于該架構服務器采用了開放式體系,并且實現了工業(yè)標準化技術和得到國內外大量軟硬件供應商的支持,在大批量生產的基礎上,以其極高的性能價格比而在全球范圍內,尤其在我國得到廣泛的應用。
8、 PCI-X:是PCI總線的一種擴展架構,PCI-X的頻率不像PCI那樣固定的,而是可隨設備的變化而變化。PCI-X可以支持66,100,133MHz這些頻率,而在未來,可能將提供更多的頻率支持。
9、 Post---RISC:一種新型的處理器架構,它的內核是RISC,而外圍是CISC,結合了兩種架構的優(yōu)點,擁有預測執(zhí)行、處理器重命名等先進特性。
10、 RAID:儲存系統(tǒng)的失誤容忍(fault tolerance)程度決定了其中的資料所受的保障程度,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冗余廉價磁盤機陣列(RAID),由美國加州Berkeley大學的三位教授所提出,由于硬盤的成本隨著它的效率與容量呈非線性快速攀升,RAID的主旨即是在利用低成本、低容量、低效率的磁盤機陣列模擬高成本、高容量、高效率的昂貴的單一顆硬盤(SLED),除了磁盤機陣列的高容量之外,更重要的是,RAID也為磁盤機系統(tǒng)引進了更高的失誤容忍能力。初提出的RAID分為1至5共5個層級,之后再經過業(yè)界、廠商的擴充,目前的RAID已分為0至7共8個層級,Windows NT內建支持其中的RAID 0、1、及5。一般可使用軟體方式模擬磁盤機陣列,但某些RAID層級則須要特別的硬體支持,如RAID 2,另外,為獲得較高效,也可使用專業(yè)設計的磁盤機陣列,這類儲存設備通常內建有專門的CPU、快取記憶體、控制卡、防止停電的多重電源保護等設計,有些專門的磁盤機陣列尚允許使用者在不關機、不影響系統(tǒng)的資料存取的情況下抽換硬盤。
11、 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精簡指令集計算機)一種指令長度較短的計算機,其運行速度比CISC要快。
12、 Ultra160/m:是不斷發(fā)展的SCSI接口的最新成果,它以Ultra3 SCSI為基礎,傳輸速率高達160MB/s。Ultra160/m利用了請求/回應信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來定時數據信號,這種雙重轉換定時技術把SCSI總線上的數據線時鐘頻率從Ultra2 SCSI(LVD)的40MHz提高到了80MHz,從而使得數據傳輸速率提高了一倍,在16位寬度下達到了160MB/s。為了在高速率下保證數據傳輸的正確性,Ultra160/m還加入CRC循環(huán)冗余糾錯技術,此外,Ultra160/m引入Domain Validation(域確認)技術,硬盤可以自動偵測存儲系統(tǒng)的硬件配置及工作狀況,并根據需要調整傳輸模式,以提高傳輸過程中的可靠性。
13、 串行存在探測:即,SPD(Serial Presence Detect)它是1個8針的SOIC封裝(3mm*4mm)256字節(jié)的EEPROM(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OM電可擦寫可編程只讀存儲器)芯片。型號多為24LC01B,位置一般處在內存條正面的右側,里面記錄了諸如內存的速度、容量、電壓與行、列地址帶寬等參數信息。當開機時PC的BIOS將自動讀取SPD中記錄的信息,如果沒有SPD,就容易出現死機或致命錯誤的現象。它是識別PC100內存的一個重要標志。現在個別廠商一方面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又要從表面上迎合PC100標準,就在PCB板上焊上一片空的SPD。這樣就有可能導致在100MHz以上外頻不能正常工作,還應該注意的是一些廠商出的主板(如INTEL原裝板)一定要BIOS檢測到SPD中的數據才能正常工作,而對于使用假SPD的內存來說,就會有不兼容或死機的現象出現。
14、 代理服務器:即Proxy服務器,在互聯網上的完成跑腿服務。當你在瀏覽器中設置了某個Proxy服務器之后,由你的瀏覽器所發(fā)出的任何要求,都會被送到Proxy服務器上去,由這臺Proxy服務器代為處理。設置Proxy服務器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加速網絡的瀏覽速度。這是因為當許多人都把Proxy服務器指向同一臺時,所有的需求都會經由這臺Proxy服務器來代為處理,當有人在網址上看過某一個Web頁面時,這些內容都會被記錄在Proxy服務器的硬盤緩沖區(qū)(Cache)中。等到下一次你要瀏覽相同的網頁時,這些文件直接由Proxy服務器送到你的電腦。設置Proxy服務器的另一個好處是:若你沒有指定DNS(域名服務器)時,它也能解決IP地址的對應問題。
15、 服務器機箱特點:一、材料散熱性好 為了保證服務器穩(wěn)定的工作,一般情況下服務器的工作環(huán)境要求干燥、涼爽。為了達到這個要求,服務器機箱的選料就馬虎不得了。普通PC使用的機箱一般是采用鋼板,而服務器機箱使用的材料一般有兩種——全鋁質和鋁合金。也有用鋼板、鎂鋁合金作為材料的機箱。 二、預留風扇位多 由于服務器發(fā)出的熱量通常很大,因此空氣很快變熱。能否盡快有效地排出這些熱空氣將是服務器穩(wěn)定工作的前提條件。一般的普通PC機箱中散熱風扇口只有2~3個,分別在機箱的正面擋板的內部與背部擋板的內部。而服務器機箱需要更多的排風口,而且各個排風口針對系統(tǒng)不同的發(fā)熱源進行散熱。 三、通風系統(tǒng)良好 為了達到散熱的效果,服務器機箱除了要安裝多個風扇外,機箱內的散熱系統(tǒng)也是非同尋常的。一般情況下在服務器機箱背面有兩個風扇位,可以供我們安裝兩個風扇。當然這兩個風扇不是都是吹風的,而是一吹一抽形成一個良好的散熱循環(huán)系統(tǒng)將機箱內的熱空氣迅速抽出,以降低機箱內的溫度。 四、具有冗余性 為了保證服務器不間斷的工作,冗余技術使用于機箱內的絕大部分配件上,當然風扇也不例外。為了確保機箱內良好的散熱系統(tǒng)不因為某一個或幾個風扇壞了而被破壞,現在很多的服務器機箱都采用了自動切換的冗余風扇。系統(tǒng)工作正常時,主風扇工作,備用風扇不工作,當主風扇出現故障或轉速低于規(guī)定轉速時,自動啟動備用風扇。備用風扇平時處于停轉狀態(tài),從保證在工作風扇損壞時馬上接替服務,不會造成由于系統(tǒng)風扇損壞而使系統(tǒng)內部溫度升高產生工作不穩(wěn)定或停機現象。
16、 負載均衡服務器:是本系統(tǒng)的控制服務器,所有用戶的請求都首先到此服務器,然后由此服務器根據各個實際處理服務器狀態(tài)將請求具體分配到某個實際處理服務器中,對外公開的域名與IP地址都是這臺服務器。負載均衡控制與管理軟件安裝在這臺服務器上,這臺服務器一般只做負載均衡任務分配,但不是實際對網絡請求進行處理的服務器。
17、 工作組服務器:支持特定的一組用戶并為用戶提供字處理和文件共享等功能的服務器。而這些服務只是某一人群所需要的。
18、 局域網:就是一個通信系統(tǒng),它在一定的地理區(qū)域內,可使多個相互獨立在同一共享的介質上以一定的速率進行通信。
19、 客戶/服務器結構:這是網絡軟件運行的一種形式。通常,采用客戶機/服務器結構的系統(tǒng),有一臺或多臺服務器以及大量的客戶機。服務器配備大容量存儲器并安裝數據庫系統(tǒng),用于數據的存放和數據檢索;客戶端安裝專用的軟件,負責數據的輸入、運算和輸出。
20、 數據容錯:數據是否能夠安全地儲存,是衡量服務器性能的又一大指標。對用戶來說,數據是最重要的,它的價值遠遠比服務器硬件的價值高。硬盤容錯有RAID0、1、5、0+1、0+5等幾種方式。
21、 熱插拔:在電腦設備發(fā)生故障等情況時,在不段電的情況下安裝或取下設備的技術。
22、 網絡體系結構:是指通信系統(tǒng)的整體設計,它為網絡硬件、軟件、協議、存取控制和拓撲提供標準。它廣泛采用的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1979年提出的開放系統(tǒng)互連(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參考模型。OSI參考模型用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送層、對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七個層次描述網絡的結構,它的規(guī)范對所有的廠商是開放的,具有知道國際網絡結構和開放系統(tǒng)走向的作用。它直接影響總線、接口和網絡的性能。目前常見的網絡體系結構有FDDI、以太網、令牌環(huán)網和快速以太網等。從網絡互連的角度看,網絡體系結構的關鍵要素是協議和拓撲。
23、 協議:是對數據格式和計算機之間交換數據時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的正式描述。簡單的說了,網絡中的計算機要能夠互相順利的通信,就必須講同樣的語言,語言就相當于協議,它分為Ethernet、NetBEUI、IPX/SPX以及TCP/IP協議。
24、 虛擬主機: 指萬維網上含有多個Web站點的服務器,每個站點有自己的域名。從Web協議第一版(HTTP v1.0)開始,必須給虛擬主機上的各Web站點分配唯一的IP地址。HTTP v1.1取消了這個要求。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