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為昆劇《顧炎武》喝彩的作文 本文簡介:
李澤廷水磨腔里,一唱一白皆可見“百戲之祖,百戲之師”的文化魅力;《日知錄》中,一字一句莫不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的確,當“昆曲”和“顧炎武”這兩張昆山最具辨識度的文化“金名片”完美邂逅于一體,昆劇《顧炎武》無疑是一場文化與情懷交相融合的視聽盛宴。憑借昆曲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昆劇創(chuàng)新的表現形
關于我為昆劇《顧炎武》喝彩的作文 本文內容:
李澤廷
水磨腔里,一唱一白皆可見“百戲之祖,百戲之師”的文化魅力;《日知錄》中,一字一句莫不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的確,當“昆曲” 和“顧炎武”這兩張昆山最具辨識度的文化“金名片”完美邂逅于一體,昆劇《顧炎武》無疑是一場文化與情懷交相融合的視聽盛宴。
憑借昆曲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昆劇創(chuàng)新的表現形式,加以《思歸》、《訣母》、《驚碑》、《對獄》、《論試》、《問陵》六出折子戲聯綴,一代宗學大師顧炎武波瀾壯闊的一生在臺上盡顯淋漓。路途的坎坷、生命的遭劫、記錄的浩瀚、考證的艱難……顧炎武無時無刻不承受著離家的孤寂、身心的疲憊與“遺民”的苦難,而“行踏幽燕、叩過京畿、復興經史、繼存絕學”,面對挽救殘存中華文明的責任,他義無反顧!罢诵、撥亂世、續(xù)文脈、保天下”,一句句擲地有聲的唱詞似乎回蕩起了百年歷史的煙云,激勵著新時代的國人扛起歷史的擔當、文化的使命。
作為一部“抒情歷史昆劇”, 《顧》劇將表現樣式詩化處理,具有某種“魔幻現實主義”的瑰麗與浪漫,或者說是中國古典藝術所特有的靈動與多彩。從文本基礎開始,到整體的二度呈現,包括音樂、舞美、造型、燈光……舞臺上的一切都追求精湛與典雅,透出秀美與曼妙!霸娨、雋永、雅致、浪漫”,這種藝術效果本是源于昆劇藝術所具有的本體特色與古典文學素養(yǎng),相比而言,其他藝術是難以通達的。因而,編劇羅周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說:“通過昆劇的形式,我希望我們將此做到極致,以努力接近顧炎武偉大痛苦而孤獨的靈魂!
據了解,昆劇《顧炎武》同步排演“名家版”和“青年版”兩個版本,一戲兩版同時排演,以老帶新、以老促新,開創(chuàng)了昆曲演出史的新模式。當代昆劇院優(yōu)秀青年演員團隊除在“首演版”中扮演部分角色外,更將傳承接力,在“昆昆青年版”中挑梁主演。
這點上的創(chuàng)新令我感觸頗深。老昆劇與青年演員的碰撞,古典古樸之風與現代舞臺技術的創(chuàng)造性結合,是一場傳統(tǒng)與現代的交融,封閉與開放的呼應。兩者既“不露痕跡”又“豁然開朗”,絲絲入扣,里應外合,相得益彰,文化上的創(chuàng)新為《顧》劇帶來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正如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所說:“文化不能強制,部分人學會欣賞它就好;傳統(tǒng)文化也不能復興,鼓勵現代年輕人借鑒傳統(tǒng)文化的美麗,創(chuàng)造當代充滿現代感的文化。”文化的傳承,首先需要一批對傳統(tǒng)文化“吃透”的學者,提煉出其中的精華,讓年輕人能比較輕松地接受它,進而創(chuàng)造出當代的美麗。同時,也需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世界優(yōu)秀文明融合共通,找尋其中的共同點,不斷推陳出新。
“一種表演藝術,如果沒有青年觀眾的參與,就不會有輝煌的前途。”昆劇《顧炎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正歸功于對青年觀眾的文化創(chuàng)新上。
而在創(chuàng)新文化的同時,《顧》劇在核心上傳承了顧炎武“忠于天下”的家國情懷。一位“清學始祖”對于中國文化的堅守、反省與守護,一份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博大的情懷與責任擔當,突顯了全劇的人文氣質與文化氣派。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文人志士的品格情懷,在《顧》劇中得以向世界綻放,成為了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現與“文化自信”的強有力支柱。
歷代圣賢的德行風范,仁人志士的風骨氣節(jié),家國情懷的薪火相傳,具有強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穿透千百年來的史冊,感召著我們這些后來人。只有尊重和傳承熠熠生輝的民族遺產,我們才能錘煉出堅忍不拔、兼收并蓄的民族精神,才能自立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圓自由民主富強的中國夢。
而當代的昆山,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情懷的傳承正在有機的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社會精神財富發(fā)展的源泉與動力!按竺览デ迸c“大好昆山”相互助力,唱響了新時代的主旋律。昆劇《顧炎武》作為傳承與創(chuàng)新兩者的載體,文化與情懷兩者的交融,是昆山打出的第三張“金名片”,值得我們深深為之喝彩!
關于我為昆劇《顧炎武》喝彩的作文 本文關鍵詞:昆劇,作文,我為,喝彩,顧炎武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