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選近平當村支書,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擔當,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個行動和決策都很務實,都是為老百姓的利益考慮的。”這是見證了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的石春陽說的話。
“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密切聯(lián)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習近平踐行的終生信念,在梁家河七年的時光他做到了,在離開梁家河此后的四十多年來他做到了,他不愧自稱為“黃土地的兒子”。
15歲,背負著“黑幫子弟”的名頭來到偏遠的陜北革命老區(qū)梁家河村,正如習近平自己所說,他是迷茫和彷徨的。艱苦的環(huán)境還是次要,被歧視、扣帽子,還要忍受父親被“迫害”、母親被批斗審查的殘酷現(xiàn)實,習近平精神上受到的折磨遠比肉體上的折磨更加深刻。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在目睹梁家河村極度貧困的現(xiàn)實,習近平毅然決定扎根于此,帶領村民大搞生產(chǎn),讓梁家河不再外出乞討成了他的奮斗目標,讓人人有飯吃、戶戶有衣穿成了他的“大任”。
村里柴火少,生火難,習近平想方法、找路子,聽說四川建了個沼氣池,立即前往四川學習沼氣池建設技術,回到村里多方動員、發(fā)動群眾緊密鑼鼓開始了陜西省的第一個沼氣池的開工建設。習近平不懼臟臭、不怕煩累,親自帶頭干,親自揮鋤頭、撒汗水,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沼氣池成功落戶陜北,而梁家河村也成為陜西省第一個建成沼氣池的村落,不僅頭疼的燒火取暖問題解決了,村子里的沼氣池也成了大家津津樂道的談資,看著天天絡繹不絕前來參觀取經(jīng)的“外地人”,大伙別提有多自豪。
村里農(nóng)具不夠用?找?guī)讉鐵匠,我們自己生產(chǎn),解決了農(nóng)具需求問題,還能賺工分;去公社置買物件,來回跑的辛苦?我們自己弄一個代銷點,省去來回跑的功夫,一心一意搞生產(chǎn);縫不了衣服?沒關系,找?guī)讉“好手”幫你縫,“婆姨”在家縫衣賺工分,我在地里搞生產(chǎn);家務事太多,磨面磨一天?弄臺機器,一臺柴油磨面機抵你千頭小毛驢,人解放了,驢也解放了,安安心心抓生產(chǎn)、賺工分。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習近平“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的鮮活寫照,習近平在梁家河七年感受到的是勞動人民的真、善、美,還有千千萬萬個似梁家河般的體現(xiàn)中國貧困潦倒現(xiàn)狀的小村莊,更多的是明白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真諦,而梁家河的人們只感受到習近平的“真善美”、國家及政府的“真善美”,這對他們來說,已經(jīng)足夠。
22歲,離開梁家河之時,習近平看著那些哭成淚人的熟悉面孔,淚光閃現(xiàn),轉身邁向了更大的舞臺,投身到更大的為人民服務、為群眾謀福祉的偉大事業(yè)。習近平此時不再迷茫和彷徨,而是充滿了自信,他把心留在了這片黃土地,然后懷揣著更大的決心和信心向我們走來。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