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野外實習總結
201*年野外實習總結
----哈拉干拉烏蘇一帶及霍各乞礦區(qū)
在導師彭潤民老師的帶領下,我非常欣喜的獲得了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盟哈拉干拉烏蘇一帶和霍各乞礦區(qū)兩處進行野外實習的寶貴機會。從而有幸參與了從野外地質踏勘、剖面實測、路線填圖的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到高精度磁測及探槽在不同的地質環(huán)境中的實際應用、勘探線的布設,編錄巖芯、探槽以及后繼的室內資料整理等一系列的工作這些實際的工作經(jīng)驗無不讓我感到新奇而興奮。總之,無論是野外工作,室內整理,還是相關工作人員所介紹的實驗研究和先進的找礦勘探方法、送樣分析的規(guī)程和流程等等等等,無不讓我感到受益匪淺、不虛此行。感謝彭老師能給我這次機會,讓我深入學習、快樂實踐、體味生活!這次野外實習在教給我很多相關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讓我深切認識到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地差距和不同,以及自己的工作學習中的巨大不足。我會在將來的日子里,更加努力地學習、認真的實踐,爭取在牢固掌握書本知識的同時,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努力吸收和消化新的專業(yè)精華!
一、概述
1、實習任務及目的:
通過本次實習了解和熟悉內蒙古自治區(qū)哈拉干拉烏蘇一帶的基本地質狀況,如出露地層及分布特點(分層描述、分布與發(fā)育概況、巖性、接觸關系、厚度),巖石(巖石特征、產(chǎn)狀、形態(tài)、規(guī)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及含礦情況),構造(總構造特征及構造位置、褶皺、斷層及其在空間分布的特點),地質發(fā)展階段;并通過此次實習了解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和高精度磁測的基本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項;對地質調查和高精度磁測的主要工作階段進行深入了解、認真實踐。同時對探槽在不同的地質環(huán)境中的實際應用、勘探線的布設,再到編錄巖芯、探槽以及后繼的室內資料整理有一定的學習和了解。2、實習時間:201*年8月10日至10月20日3、實習工作量:
實習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201*年8月10日201*年9月10日,對上一年的工作成果進行了解,并對今年的工作地區(qū)區(qū)域地質概況進行熟悉,接著上一年繼續(xù)開展調查區(qū)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和高精度磁測,針對不同的地質體,采用相應的1∶5萬區(qū)域地質
填圖方法,查明調查區(qū)的基本地質特征。
第二階段:201*年9月20日201*年10月20日,到霍各乞礦區(qū)進行采樣工作,編錄、采集巖芯,對已做過的高精磁測進行高值檢測。本階段主要對礦區(qū)進行了一系列的野外勘察工作,同時在彭老師指導下我們練習編錄、采集巖芯。
二、關于區(qū)域地質背景的認識
內蒙古哈拉干拉烏蘇地區(qū)地處華北陸塊北緣西段,區(qū)內地層屬于華北地層區(qū),因受后期多期次構造擠壓、改造和巖漿侵入的破壞,出露不全,有缺失。由老至新,區(qū)內出露的主要地層有新太古界烏拉山群、中元古界渣爾泰山群、白堊系、二疊系、侏羅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出露的巖體以海西期中-酸性花崗巖和閃長巖為主。此外,有元古宙加里東期和燕山期的小型侵入巖體。
烏拉山群是區(qū)內變質最深的一套區(qū)域變質巖系,主要由灰色、灰黑色含石榴石黑云斜長片麻巖、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及混合巖化的各類片麻巖組成。
渣爾泰山群是一套淺變質-熱變質地層,經(jīng)歷了多次構造變動和多期次巖體侵入改造,巖石普遍變質,形成了片巖、板巖、石英巖及局部混合巖化的片麻巖,其中含硫、磷等沉積變質礦產(chǎn)及鐵、銅、鉛鋅等多金屬礦產(chǎn),是狼山-渣爾泰山多金屬找礦帶的最重要含礦巖系。主要由碎屑巖、碳質頁巖、粉砂巖及碳酸鹽巖組成,主要巖性有板巖、變質砂巖、石英巖、結晶灰?guī)r、千枚巖、白云巖以及少量糜棱巖,原巖屬陸源碎屑巖與碳酸鹽巖建造,夾有少量基性火山巖和次火山巖。
侏羅系零星出露于工作區(qū)西南端,下巖段主要為一套內陸盆地礫巖、砂礫巖及砂巖為主的粗碎屑沉積,上巖段為砂巖、泥巖的湖相沉積。
本區(qū)第四系較為發(fā)育,主要為一套不等;疑值[巖,黑灰色松散狀細中砂及粘土夾少量粉砂。此外,還有風積砂,河床沖積物及洪積物等。
三、實習實際工作及心得
1、1:5萬區(qū)域地質礦產(chǎn)調查工作
本次實習主要為哈拉干拉烏蘇一帶1:2.5萬高精磁測和1:5萬地質調查,時間近兩個月。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通過野外地質考察,大致查明了研究區(qū)內地表出露地層、巖性及巖性組合特征,觀察了地表小型構造的發(fā)育及分布特征,并量測了地層、構造的產(chǎn)狀及其變化,大致分析構造運動
的期次,對研究區(qū)的地質情況有了基本的感性認識。
地質路線調查是區(qū)域地質填圖的主要手段。一般以穿越法為主,追索法為輔,工作中布置的路線均為地質調查與找礦相結合的綜合路線。調查區(qū)中-低山丘陵荒漠區(qū),相對高差較小、地形條件較易通行。所以在地質礦產(chǎn)調查路線布置上以相對平行的穿越路線為主,為了了解地質體、構造的空間特征,盡量布置翻越山脊或山溝的路線。地質礦產(chǎn)調查路線不平均使用工作量。根據(jù)地質復雜程度、殘積層覆蓋程度、地形地貌條件及磁法解譯效果的不同,劃分的不同級別工作區(qū)分別對待,合理布置,重點突出。點距按1∶5萬填圖精度要求定點,如沒有地質界線可定巖性控制點。
查區(qū)變質巖地層發(fā)育,在變質巖地層分布區(qū),垂直地質體走向布設,路線間距500600米;對于火山巖體及大理巖等,以穿越路線為主;對于區(qū)內規(guī)模較大的褶皺構造,布置弧形轉彎路線,力求路線與各處地層走向間保持較大夾角;第四系地層分布區(qū)路線間距放稀為1000米。對穿越路線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重要礦化地質體、大型斷裂破碎帶、重要標志層等,輔以必要的追索法路線進行控制。
路線調查時,地質觀測點全部采用GPS三維定位,所有地質界線均要有觀測點控制。野外地質路線必須連續(xù)記錄所觀察的地質體、礦化線索、礦化體、接觸變質、圍巖蝕變以及各種有意義的地質礦產(chǎn)、構造形跡等內容。地質點記錄內容翔實,測量數(shù)據(jù)準備齊全,重要地質現(xiàn)象進行必要的素描、照像,并采集相應的巖礦鑒定測試樣品和實物標本。路線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礦化線索應及時取樣,并追索控制其出露的大致形態(tài)和規(guī)模,對具有進一步工作價值的礦化線索及時通報礦產(chǎn)組開展進一步的專門性礦點檢查工作。
工作區(qū)每個填圖單位都必須有地質路線控制。地質觀察點要定在地質界線、重要地質構造、礦化現(xiàn)象等有地質意義處。觀察點的標定要以GPS、地形圖結合進行,力求準確,標定誤差不超過50m。野外手圖采用1∶2.5萬地形圖。對發(fā)現(xiàn)的蝕變帶及礦化要及時采取樣品、追索,并進行記錄。
記錄格式:
①填圖路線的開始,要記錄日期、天氣、起點坐標、預期目的、人員及分工等。②地質點記錄內容:首先是點號,然后分行依次記錄點位、點性(地層界線點、侵入體界線點、構造點、礦化點、化石點、巖相點、巖性點等)。
再另起一段為“地質描述”,其內容主要是地質點前后或左右附近的地質情況。最后接著另起一段為本點到下點間的“路線(點間)地質”,要求依次描述先后觀察到的這段路線地質剖面的地質情況。
③填圖路線除在各種界線、礦化點等上定點外,定點距離不能大于500m。
2、高精度磁測
野外物探主要是進行1:25000地面高精度磁測。按照線距250m、點距40m布網(wǎng),測線布設遵循垂直構造和探測對象的走向,為北東向135°。
在地質成礦背景的研究基礎上,結合高精度磁測,建立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綜合找礦標志,達到成礦遠景預測的目的。
詳細研究技術路線如下:
①室內搜集華北陸塊北緣西段相關礦床資料,對比分析該區(qū)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條件、控礦因素及成礦規(guī)律等特點,著重研究內蒙古哈拉干拉烏蘇地區(qū)基本地質特征,分析開展磁法勘探的地質前提條件;
②通過野外地質調查,掌握研究區(qū)基本的地質情況,建立起相應的地質地球物理找礦標志;
③根據(jù)研究區(qū)地質特征和工作任務,合理有效進行磁法勘探的測網(wǎng)布置,其中包括:確定主測線布置方向,比例尺大小,線距及點距等;需要注意的是測線應盡量垂直勘查目標體(巖體)主要走向布置;
④按進度如期開展磁法測量及數(shù)據(jù)采集工作:啟動地磁日變觀測→野外磁力儀在基點處進行早基點磁場值觀測→開展工區(qū)磁測工作(同點連續(xù)兩次觀測誤差小于1nT,方可保存觀測磁場值)→測區(qū)磁測結束→在基點處進行晚基點磁場值觀測(早晚基點磁場量值誤差要求≤5nT,則全部野外觀測結果才有效)→結束地磁場日變觀測。測量過程中要盡量避開鐵磁性物質,避免外場的干擾,確保儀器正常工作及讀數(shù)的準確性;
⑤野外工作結束后,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分析處理和異常解釋,研究區(qū)內基性巖體的分布范圍、形態(tài)產(chǎn)狀等,并初步判斷巖體內是否存在銅鎳鐵礦化相關磁異常,為下一步工作部署提供直接依據(jù);
⑥綜合地質、物探、化探研究成果,建立綜合找礦標志,優(yōu)選找礦靶區(qū)。
野外對磁異常進行處理和轉換,并對磁異常進行簡單的定性、定量和地質解釋。根據(jù)磁異常延拓前后的平剖圖及平面等值線圖等成果圖件,研究區(qū)內基性巖體的分布范圍,形態(tài)產(chǎn)狀等,初步判斷含礦基性巖體內是否存在銅鎳礦化相關磁異常。
3、巖芯采樣工作
實習期間我們還到霍各乞進行了一個星期的實習,主要進行采樣工作,同時利用本次機會熟悉霍各乞的各種資料,編錄巖芯、磁法檢測等野外工作。本階段主要對礦區(qū)進行了一系
列的野外勘察工作,同時在彭老師指導下我們練習編錄巖芯,以下是我的一些心的體會。
巖芯采樣時,要先查閱相關的勘探線,了解礦化情況、位置、深度等,以便采樣時方
便快捷。采樣前要對所選的巖芯箱進行清理,并找出好的礦化、構造現(xiàn)象。然后進行拍照,拍照要細致、全面,很好的顯示出礦化和構造現(xiàn)象,并在相應的記錄本上進行記錄、描述。其中分層時需進行分層描述,依次描述巖石顏色、巖性、結構、構造、成分比例、蝕變、深度范圍及再細分等。
四、結束語
本次的野外實習,讓我們在書本之外得到很好的實踐,并在實踐中進行總結、學習!不僅使我們能在實踐中鞏固書本并接受新技術新理論,而且還能在學習書本的同時學著聯(lián)系實踐。
在野外頭的日子里,我們漸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個地質工作者的快樂與艱辛;漸漸意識到了作為一個準地質工作者,我們肩上任務與責任的分量;我們得到了大量實際工作地機會、經(jīng)驗和老師們的寶貴交流…….這一切都讓我們欣喜不已!
通過這次實習,我們掃清了當初對地質工作地迷茫,更加認清了前途,堅定了方向!在此感謝老師給予我們的這次寶貴的實習機會,并感謝大所有可愛的師兄們!再次感謝!
擴展閱讀:201*年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201*年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一.實習目的和意義
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是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自然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地域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野外實習,把我們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提高了我們的綜合分析能力,提高了地理綜合素質,為今后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和地理科學研究打好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習的主要目的具體為:
1.印證課堂上學習的本專業(yè)的基本知識,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對自然現(xiàn)象觀察和獨立研究的能力以及專業(yè)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收集第一手資料,為解釋相關現(xiàn)象和自然演化規(guī)律、了解實習地的地質地貌演化過程。
3.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并激發(fā)興趣點,培養(yǎng)科學探索精神。4.通過實習,初步學會觀測和分析實習地區(qū)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現(xiàn)象,并掌握地質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為將來教學和進行鄉(xiāng)土地理調查打下基礎。
二.實習任務和要求
(一)實習任務
獲得地球各圈層運動造成的地質、地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的常見現(xiàn)象的感性認識;學習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養(yǎng)野外觀察和分析的能力;培養(yǎng)團隊精神和獨立思考等科學素質;體驗野外生活;訓練對野外的適應性;增加對地球科學的了解。
(二)實習要求
1.實習前要熟悉了解實習內容和實習區(qū)域情況,做好相關知識
準備
2.實習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組織紀律,團結互助,注意安全3.實習時要認真聽講,勤于觀察分析,作好實習筆記4.實習結束后每位同學要結合專業(yè)知識和自身體會,提交實習報告。
5.實習后要把學習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這種學習理念貫穿到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三.實習時間和路線地點
時間:8月29日9月3日
路線地點:幕府山燕子磯湯泉湖陽山碑材火石峰棒槌山黃山六合方山南采場
四.實習內容
南京地質地貌概況
從南京向東到鎮(zhèn)江再折向南東東抵武進縣境孟河一帶,綿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稱為寧鎮(zhèn)山脈。它全長約100余公里,標高一般為100200米,少數(shù)山峰超過300米。如鐘山、孔山等。這里地層出露齊全,構造變形程度中等,構造現(xiàn)象清楚典型,巖漿巖、火山巖類眾多且出露廣泛。
實習路線一:幕府山燕子磯
實習內容:1.觀察沿江南岸呈直線狀延伸的懸崖峭壁,斷層三角面地貌及斷層崖壁上的擦痕,構造巖等特征。2.觀察幕府山小背斜。3.觀察燕子磯地貌特征。4.觀察白堊紀上統(tǒng)浦口組巖性特征。5.觀察生物風化和化學風化現(xiàn)象。
幕府山地區(qū)位于南京北郊,頻臨長江,本區(qū)發(fā)育有自震旦系上統(tǒng)至下中三疊統(tǒng)地層。
地層:1.震旦系燈影組;遥瑴\灰,灰白色中厚層狀白云巖,泥質白云巖,產(chǎn)有藻類化石.
2.寒武紀下統(tǒng)幕府山組。巖性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淺灰,灰白色硅質頁巖,黑色含碳質頁巖為主,夾有石煤層;上部以淺灰,粉紅及黃褐色中厚層白云巖和白云質灰?guī)r為主。
3.白堊紀上統(tǒng)浦口組。為棕紅色,灰紅色砂礫巖夾棕紅色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
實習路線二:湯泉湖陽山碑材
實習內容:1.觀察本區(qū)志留系,泥盆系巖性及其特征,并根據(jù)
巖性特征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分析古地理沉積環(huán)境。2.觀察大石碑斷層。3.觀察大石碑周圍的地貌,分析其與構造,地層之間的關系。地層:1.奧陶系
下奧陶統(tǒng)昆山組
主要巖性:上部為淺灰色中厚層灰?guī)r,夾薄層灰?guī)r,中部為深灰至灰黑色厚層生物碎屑灰?guī)r,夾少量球粒灰?guī)r,有時含少量石條帶或結核,下部為灰至淺灰色厚層灰質白云巖,與灰質互層,局部含石結核。在此地區(qū)溶洞較為發(fā)育,侵蝕嚴重。如燕子磯三臺洞。三臺洞同燕子磯附近沿江的頭臺洞,二臺洞一樣,發(fā)育在震旦系燈影組白云質灰?guī)r中,溶洞大致分為三層,是地下水溶蝕的結果。2.志留系
1.上中志留系墳頭群
主要巖性:灰黃、褐黃色粉砂巖、砂質頁巖及砂巖,巖相為海相,主要在湯山地區(qū)。泥盆系
上泥盆統(tǒng)五通組
巖性:上部為黃褐色薄層細粒砂巖,夾粉砂巖,有時還夾白色粘土巖,局部含煤線。中部灰白色厚層石英砂巖,下部為灰白色粗粒含礫石英砂巖。代表地區(qū)湯山北坡。從這里還可以看到五通組的中上部。中部為細粒石英砂巖,上部石英砂巖夾頁巖。該地區(qū)主要以石英砂巖為主。3.石炭系
下石炭統(tǒng)高驪山組
巖性:雜色砂頁巖及泥巖。層面波紋構造。海陸過渡相,主要在湯山北坡。
中石炭紀黃龍組
巖性:淺灰略帶肉紅色的純質灰?guī)r。巖層致密,底部為淺灰色白云巖,含肉紅色結核。主要在湯山北坡背斜傾伏端下山處。4.二疊系
下二疊統(tǒng)棲霞組
巖性:上部灰黑色灰?guī)r,含少量燧石結核,下部為灰黑色含瀝青灰?guī)r。代表地區(qū)大石碑北壁斷層實習路線三:火石峰棒槌山
實習內容:1.觀察本區(qū)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巖性特征,根據(jù)其巖性特征等分析其古地理沉積環(huán)境。2.觀察火石峰背斜,測量各要素產(chǎn)狀。3.觀察棒槌山三疊系青龍群地層及巖性。
地層:1.泥盆系上統(tǒng)五通組下段:灰黃,灰白色厚層粗粒石英砂巖,石英巖狀砂巖夾綠色頁巖。上段:灰白,灰黃,灰黑色石英細砂巖,頁巖,泥質粉砂巖夾黏土巖,含鐵砂巖,炭質泥巖。
2.石炭系下統(tǒng)金陵組巖性比較穩(wěn)定,下部為黃褐色鐵質粉砂巖,含鐵石英砂巖,頁巖:上部為灰黑色結晶灰?guī)r,含白云質巖和泥質灰?guī)r。含珊瑚和腕足類化石。
3.三疊系下統(tǒng)下青龍組下部為灰黃,黃綠色薄-中薄層鈣質泥巖,泥巖與泥灰?guī)r,泥質灰?guī)r互層。上部為灰黃,灰色泥質灰?guī)r,
灰?guī)r與鈣質泥巖,泥巖互層,夾泥灰?guī)r。4.上二疊統(tǒng)-龍?zhí)督M
巖性:灰黃色粉砂巖,砂質頁巖夾炭質頁巖及煤層,底部
有一層厚約20米的長石石英砂巖。如棒槌山東北部。
從地質構造來看,湯山位于湯侖復背斜的中段,為一穹狀短軸背斜。核部由寒武紀和奧陶紀地層構成,北翼由上奧陶統(tǒng)-中三疊統(tǒng)地層構成,巖層較陡或倒轉,并發(fā)育次級褶皺;南翼不完整,僅有奧陶系及志留系底部地層出露,產(chǎn)狀相對平緩。
巖性和地質構造對湯山地區(qū)的地貌發(fā)育起著主控作用,湯山地區(qū)地層巖性分可溶巖和非可溶巖兩大類?扇軒r主要為寒武系和奧陶系的碳酸鹽,種類主要有石灰?guī)r,白云巖,灰質白云巖和白云質灰?guī)r。非可溶巖分布在湯山外圍,主要為志留系,泥盆系和白堊系的沉積巖,有泥巖,粉砂巖和砂巖等。實習地點四:黃山【地質地貌】
黃山經(jīng)歷了漫長的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禮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結構。黃山群峰林立,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米,與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區(qū)中心,周圍還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疊翠,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有節(jié)奏旋律的、波瀾壯闊、氣勢磅橫的立體畫面。
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巖構成,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縱橫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瑰麗多姿的花崗巖洞穴與孔道,使之重嶺峽谷,關口處處。前山巖體節(jié)理稀疏,巖石多球狀風化,山體渾厚壯觀;后山巖體節(jié)理密集,多是垂直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了“前山雄偉,后山秀麗”的地貌特征。
黃山有豐富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主要分布在前山的東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遙溪為冰川移動創(chuàng)蝕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鯽魚背等處是兩條“v”形谷和刨蝕蝕殘留的刀脊;天都峰頂是三面冰斗刨蝕遺留下來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匯成的冰川懸谷;逍遙溪到湯口、烏泥關、黃獅等河床階地中,分布著冰川搬運堆積的冰磧石;傳為軒轅黃帝煉丹用的“丹井”、“藥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黃山巖漿巖、地貌特征
巖漿作用及巖漿巖
黃山的巖漿巖分布很廣,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發(fā)生許多巖漿活動,包括各種形式的噴出活動和侵入活動。不同時期的巖漿巖成分不同,加上產(chǎn)狀各異,使其巖漿巖不論從化學成分到礦物組成上,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巖漿巖。1、侵入巖
根據(jù)巖體的接觸關系、地質構造對巖漿巖的控制因素、巖體的變質程度等可將北京地區(qū)的巖漿侵入活動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早元古代
本期的侵入巖主要為超基性巖類和變質基性巖類。
超基性巖類中包括橄欖巖和輝石巖,多呈北東向小型巖體沿斷裂帶活片麻理侵入太古代的片麻巖中。(2)中、晚元古代
本期的巖漿活動有侵入和噴出兩類。侵入巖體只發(fā)現(xiàn)有斜長環(huán)斑花崗巖體、四合村輝巖和紅石灣輝石巖等。
斜長石斑花崗巖體沿東西向基底斷裂侵入密云群沙廠組的片麻巖中,與片麻理斜切。巖體東西向延長,為一北陡南緩,向南傾斜的不對陳巖脊。巖石的特點是具似斑狀結構,鉀長石斑晶為卵形,外面包圍一圈更長石或中長石。巖體內有棱角狀片巖捕虜體。巖體被三次侵入。第一次是斜長環(huán)斑角閃黑云母花崗巖,分布于巖體的西部,巖石呈灰色或暗灰色。第二次是斜長環(huán)斑黑云母花崗巖,為巖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巖石呈紅色。第三次是中粒黑云母花崗巖,呈紅色;中粒二云母花崗巖,呈米黃色;細;◢弾r,呈淺色。
四合村輝石巖體:呈脈狀侵入太古代密云群大漕組花崗片麻巖中。巖體主要由二輝巖和橄欖巖兩個巖相帶組成,但分異不好。巖石蝕變類型主要有蛇紋石化、滑石、蛭石化和綠泥石化等。
紅石灣輝巖體侵入于太古代角閃斜長片麻巖及花崗質片麻巖中的超基性巖體。巖體可分為角閃單斜輝石巖、角閃二輝巖、角閃斜方輝石巖及橄欖輝石巖四個巖相。2、噴出巖
(1)元古代的噴發(fā)巖體
屬中、酸性火山熔巖及火山碎屑巖,呈古火山頸相及海底噴發(fā)組產(chǎn)出,以火山角礫巖、安山巖及凝灰?guī)r為主。(2)早侏羅世南大嶺組玄武巖
是一套經(jīng)多次噴溢活動形成的玄武質熔巖流。每一噴發(fā)層厚度5米至15米不等,但都有底部小杏仁構造帶、中部致密塊狀帶和頂部大杏仁構造帶等,杏仁體主要為石英、玉髓、方斛石、蛋白石、綠簾石等。柱狀節(jié)理發(fā)育,球狀風化明顯。
(3)中侏羅世髫髻山組火山巖
由一系列中性火山物質構成的礫巖、熔巖及火山碎屑巖互層組成;鹕綆r系得巖性和厚度變化都很大,巖石組成也較復雜,主要的有輝石安山巖、角閃安山巖及火山角礫巖等。(4)晚侏羅世東嶺臺組火山巖
本組由一套酸性、中性及偏酸性巖類組成,主要以流紋巖、英安巖及粗面巖為主,并形成相應成分的火山角礫巖和凝灰?guī)r。
實習地點五:六合方山南采場
實習內容:1.觀察上新統(tǒng)六合組砂礫石層巖性特征,;礫石成分,磨圓度,分選情況以及沉積構造,對一定范圍內的礫石特征進行統(tǒng)計分析,推斷當時的沉積環(huán)境。2.觀察地層產(chǎn)狀和層理類型。3.觀察六合組與方山組玄武巖之間的接觸關系。
1)六合組巖性:下部為棕黃色,灰黃色礫卵石,含砂礫卵石,
夾含礫細砂扁豆體。中部為棕黃,灰黃色含砂礫石,含礫細砂,細砂等呈韻律互層,交錯層,為=微節(jié)理發(fā)育。上部為細粉砂,粉砂質泥巖,含砂量不均勻。頂部為磚紅色含粉砂泥巖。
2)尖山玄武巖組該組下部為灰黑色致密塊狀橄欖玄武巖,斑狀結構,裂隙發(fā)育。上部為褐灰色玄武質角礫溶巖與灰黑色橄欖巖互層。
五.實習收獲與建議
通過這次實習我獲得了對基本地質現(xiàn)象的感性認識,其中包含對三大類巖石的肉眼鑒定,認識地層剖面,識別主要化石,判識基本的褶皺和斷裂構造,了解重要的內動力地質現(xiàn)象,加之老師的講解,我把書本所學知識很好的和實際相結合。同時我學會了使用羅盤測量產(chǎn)狀,測量巖石的傾向,走向和傾角。以及如何判斷地層褶皺斷層,進行基本的地質觀察,鍛煉收集資料和采集必要標本食物的技能。現(xiàn)在我對地質工作的內容和性質有初步的了解,開闊了眼界,增加了對地理學的興趣,鞏固了專業(yè)思想。為后續(xù)學習奠定了基礎。
另外實習時,我們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合理分工,增進了友誼,增強了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201*年野外實習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201*年野外實習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