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化學集體備課工作總結
初三化學備課組工作總結
奉城二中潘月明
我們化學備課組共有2位教師,擔任著5個班級的化學教學工作。我們以學校實際出發(fā),注重全體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爭取較高優(yōu)秀率。為了能進一步的提高教學質量,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總結了幾條經(jīng)驗:
1、扎扎實實打好基礎,拼命趕進度不可取。考生答題中存在的問題,與他們平時沒有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有很大的關系,因而重視和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礎知識,就是要抓化學課本知識,教學中力求每章節(jié)過關。由于各學生之間的智力差異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對化學的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盡量降低落后面。那種為了留更多的復習時間而在平時教學中拼命趕進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學習跟不上的學生對化學失去興趣。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學用語的使用技能和實驗基本技能。平時的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了解每個實驗涉及的化學反應原理、裝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給機會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體驗通過實驗進行
觀察和研究的過程和樂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2、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科學素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平時教學與復習,都不能“重結論,輕過程,重簡單應用的機械操練、輕問題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應該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掌握學習化學的“基本學科思維方法”。
今年化學試題中出現(xiàn)科學探究內容,對初中化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準確把握課程改革方向,以課本知識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周圍環(huán)境為參照對象,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主動學習,逐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3、密切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抓好知識的應用。
今年試題涉及環(huán)保等社會熱點內容,從多角度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進行考查。這類試題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強。這就要求化學教學要突破單純灌輸課本知識的限制,減少機械操練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讓學生有時間閱讀課外科技知識,盡可能多地接觸和認識社會,用化學視角去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學以致用。4、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鉆研教學大綱(化學課程標準);A教育課程改革是教育戰(zhàn)線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們學校雖然還么有實施化學新課程標準,但老師們都已開始研究新課程的特點,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學的教學中參考和滲透“新課標”的要求。
5、強化教學過程的相互學習、研討。聽完課后能與上課老師及時進行交流,提出不足之處,以求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
6、加強實驗教學,中考試題中,實驗題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引起了我們老師的高度重視。在教學及復習中加強了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這一部分相對得分較高。7、理直氣壯抓好學有余力、有特長的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活動,給有特長的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展個性的氛圍,鼓勵他們冒尖,脫穎而出,為將來培養(yǎng)專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8、從實際出發(fā),總結經(jīng)驗,吸取教訓。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進步與成長。首先要扎扎實實抓各學段的合格率,這樣才能提高初中畢業(yè)合格率,最后取得高的升學率及較好的優(yōu)秀率。
擴展閱讀:九年化學集體備課中心發(fā)言人材料三單元
集體備課中心發(fā)言人材料(期中前)
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
本單元在全書中的地位
本單元從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在展現(xiàn)水與人類的關系、世界和我國水資源概況、水的污染和防治等問題的同時,以水為載體,將單質、化合物、物質的組成、原子、分子等化學基本概念及沉淀、過濾、蒸餾等化學實驗操作技能的學習貫穿其中,力圖為學生提供認識和探索周圍事物的素材和線索,以及從身邊事物中學習化學知識的意境。因此,本單元的特點是將化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緊密聯(lián)系社會、聯(lián)系生活的內容之中。
本單元知識概述
從知識結構上看,本單元的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從社會學角度認識水,包括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資源狀況及其保護等。二是一些化學基本概念。三是幾項化學實驗操作。
本單元的重點和難點本單元重點是:
1.人與水的關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動作用。2.原子、分子的概念。
3.過濾、蒸餾等基本操作技能。課題1水的組成教學目標:
1.認識水的組成。
2.了解單質、化合物的區(qū)別。3.過濾、蒸餾等基本操作技能。重點、難點:單質、化合物的區(qū)別。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學法指導:
水雖然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物質,但怎樣以化學的眼光認識水,學生是陌生和不習慣的。本課題以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簡要史實引入并展開,符合事物的認識規(guī)律,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縮小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距離感,引起學生的興趣。為了不沖淡本課題的主體知識水的組成,作為引入史實很簡短,但在課題之后提供了稍詳細些的資料,用作對這段引入的呼應,供師生教學中靈活選用。
對水的組成的認識是通過水的電解實驗和對實驗現(xiàn)象的討論分析獲得的,它與史實相符,又體現(xiàn)了認識客觀世界的科學過程和方法。這樣展現(xiàn)知識具有啟發(fā)學生思維的作用,同時也滲透了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認識了水的組成的基礎上,結合前一單元所學氧氣的知識,從它們組成上的區(qū)別歸納出單質、化合物的概念。
對于本單元的教學結合資料,從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過程體會科學研究和思維的方法,認識實驗研究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討論,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實驗現(xiàn)象的能力和習慣。
課堂練習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第1題,并完成第3題,作業(yè)是課后第4題。
課題2分子和原子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養(yǎng)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重點、難點: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學法指導:
從本課題開始,學生將對微觀世界有所了解。首先將認識物質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過分子、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不同來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課題首先從學生熟悉的日,F(xiàn)象及品紅在水中的擴散實驗現(xiàn)象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接著用簡短的幾名話將人類對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與現(xiàn)代證明略作描述,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組成的觀點。然后通過氨的擴散實驗讓學生探究得出結論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并利用這一結論對前述現(xiàn)象作出具體解釋。關于分子間有間隔的內容,只是利用物理中所學內容,在解釋學生已知現(xiàn)象的同時確認了分子間有間隔的事實。
對于本單元的教學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活動與探究仍是一種引導下的探究,讓學生體驗科學過程,先做氨水在空氣中擴散使酚酞溶液變紅的實驗,讓學生分析、討論并盡可能歸納出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然后設計實驗對所列原因進行驗證,最終得出分子是不斷運動的結論。補充一些能用分子或分子運動解釋的日常現(xiàn)象,引導他們在觀察分析變化現(xiàn)象的同時,聯(lián)想到分子的存在狀態(tài)及其運動和變化情況。
課堂練習要求學生完成課后第1題,并完成第3題,作業(yè)是課后第2題。
課題3水的凈化教學目標:
1.了解純水與自然水、硬水與軟水的區(qū)別。2.了解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重點、難點:硬水與軟水的區(qū)別,蒸餾凈化水的方法。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學法指導:
本課題圍繞水的凈化問題,將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來,前半部分介紹含不溶性雜質水的凈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軟化為例介紹含溶解性雜質水的凈化方法。其中過濾和蒸餾是初中化學中重要的實驗操作技能,也是本課題中要重點學習的內容。
對于本單元要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條件,增加學生動手練習的機會,在課前讓學生預習本課題中的活動與探究內容,準備
好過濾實驗代用品,并在課上進行實際操作。應鼓勵學生互相學習、交流,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
課堂練習要求學生完成課后第2、3、4題,作業(yè)是課后第1題。
課題4愛護水資源教學目標:
1.了解世界和我國的水資源狀況,學習用辯證的方法看待水資源的豐富和有限。
2.培養(yǎng)學生關心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社會責任感。重點、難點:如何保護水資源。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學法指導:
本課題主要介紹兩部分內容,一是水資源概況,二是水資源保護,每部分內容又都是從兩方面入手。
水資源概況,一方面從儲量一說明水的豐富,另一方面從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說明水的短缺。這種從一個事物的兩方面來認識事物的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水資源狀況全面、正確的認識,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學習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因為在豐富的水儲量與有限的淡水這一現(xiàn)實情況中,本身蘊含著相對、辯證的思想,同時隨著海水淡化等水處理工藝的發(fā)展、變化的觀點。通過一些數(shù)據(jù)和圖表來說明水資源情況,如利用幾組對比數(shù)字突出我國大部分城市用水緊張的現(xiàn)狀,強化學生的愛水、節(jié)水意識。
水資源保護是從節(jié)約用水和防治水污染兩個角度介紹的,同樣闡述不多,以圖、表代替文字?紤]到節(jié)水和水污染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有關宣傳、報道和資料非常豐富、易得,相關內容也很好理解,因此節(jié)水只是以舉例的方式簡要給出工、農業(yè)生產(chǎn)、生活中的節(jié)水思路,防治水污染則是從污染源角度簡明概括引起水污染的原因、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也就是說這里只給學生關于節(jié)水和水污染問題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具體的內容留待學生在課內外的一些活動中自己去尋求并獲得。本課題后的調查與研究和習題就是在引導學生進行這類活動。
對于本單元教學形式可以多樣化,可從課堂延伸至課外。根據(jù)學生實際,可以自學與討論相結合,也可以結合課外的調查研究組織出墻報、寫論文、演講等活動,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意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報刊、網(wǎng)絡等學習資源,培養(yǎng)學習能力。
課堂練習要求學生完成課后第1題,課后作業(yè)是第4題,讓學生調查了解自己生活周圍有哪些水的污染源,提出防止的設想或建議并填寫表格。
課題2分子和原子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構成物質的微粒有質量和體積小、不斷運動、有間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構成的物質的微粒;
2.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xiàn)象。
二.教學重點:認識分子、原子是客觀存在的,是構成物質的兩種微粒。認識微粒的特征。
培養(yǎng)對自然現(xiàn)象、實驗現(xiàn)象的猜測、觀察,分析、交流、總結等探究能力。
三.教學難點:物質變了,其中的微粒怎么變?四.新課教學
活動與探究一:物質的微粒性
讀古詩,品自然,通過趣味實驗切入學習: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演示實驗:氨水使“樹”上沾有酚酞的棉花變紅。設疑:一汪“清水”,習習“微風”吹開了“桃花”的笑臉?
激發(fā):看來桃花并非只開在春風里。今天是桃花盛開日子,用你們智慧頭腦,靈巧的雙手,映紅課堂這一片“桃花”。
提供實驗用品:棉簽、水、氨水、酚酞、品紅等引導實驗驗證假設,做好學生活動可能性預測和應接準備
追問:是氨水使酚酞變紅,但氨水并沒有與酚酞接觸呀?激趣:氨有“無影腳”,“跑”到棉花上?以上實驗說明什么問題?
得出結論: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說明: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向同學展示各種分子、原子的照片,進一步說明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
活動與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問題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看不見,為什么水卻能看見?濕衣服上的水“跑”哪兒去了?
板書: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說明: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一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類比說明:
問題討論衣服曬在太陽下,變干了,為什么?路過花叢,為什么能聞到花的香味?板書:二.分子等微?傇诓粩嗟剡\動著,溫度越高,運動速度越快。
提出新問題:沖糖水時,把糖放到開水中,糖不見了,而杯中的水卻變甜了。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嗎?
投影實驗內容:杯水+一塊糖=?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體
正確嗎?等式“1+1=2”會成立嗎?教學過程:
A組實驗:100mL水+100mL酒精50mL一杯黃豆+50mL一杯芝麻
B組實驗:一杯熱水、一杯冷水,同時放入質量相當?shù)母咤i酸鉀,觀察現(xiàn)象。
C組實驗:下面一個裝有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的集氣瓶,上面一個盛空氣的集氣瓶,抽掉中間的玻璃片,觀察現(xiàn)象。
D組實驗: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體積的空氣,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
引導:通過我們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大家從中得到什么啟發(fā),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建議:各小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學展示你們的發(fā)現(xiàn)和解釋。
板書:三、分子等微粒間有間隔。知識遷移應用
問題思考:水溫升高,液態(tài)水變成蒸氣“跑”走了,溫度下降水蒸氣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態(tài)變化可以用關于分子的哪些知識來解釋?
新建馬路時,為什么要分成許多塊?塊與塊之間的間隔冬天和夏天為什么不一樣寬?
活動與探究三:分子可分提出問題:
1.液態(tài)水變成蒸氣“跑”走的情形與電解水時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樣?為什么?
2.一種分子是如何變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電解為例,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與講解,引導學生從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發(fā)與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
推論四:
分子是保持化學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鞏固與提升:
氫氣(H2)是一種新型能源,用氫氣(H2)和氧氣(O2)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可以得到水(H2O),試用圖示表述其物質變化過程中的微粒變化情況。
反復利用幾種物質氫氣(H2)、氧氣(O2)、水(H2O)化學變化中分子的各種變化,刺激學生思維,使“化學變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分子”的認識得到深化和升華。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九年化學集體備課工作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九年化學集體備課工作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