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班主任工作藝術在班集體建設中的探總結
《小學班主任工作藝術在班集體建設中的探究》
--------------課題實驗班研究總結
正式立項實驗研究以來,至今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在相關領導、學者的指導下,通過實驗班級及班主任支持和課題研究人員的努力,一年來,整個實驗研究過程,能按照該課題的“實施方案”進行,并取得了預期的成果。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們課題組對這兩個班的班主任管理工作跟蹤調查,觀察這兩個班級學生的成長與變化,來研究班主任工作藝術的作用。
一、基本情況:
(一)、研究與實驗過程規(guī)范
參加本課題研究與實驗的老師和班主任,都能按照課題研究與實驗的基本程序進行,實施方案、置前調查、對比班級、分工合作、資料整理、活動時間等都具體明確。根據要求,將原始材料分內容、類別整理,保證了整個實驗資料的完整性。
(二)、集體研討熱烈
在集體研討過程中,大家也非常熱烈:一是實驗班的班主任都力爭上好實驗班班會課;二是研討中搶著發(fā)言,直言自己的研究與實驗的體會;三是爭相提交案例和材料。四是非實驗班級班主任參加研討一次比一次多,積極提供素材。
(三)、實驗教師積極主動,富有創(chuàng)造性
本課題的幾位核心成員,分別是學校的骨干教師或班主任,他們大多年富力強,平均在40歲以下。他們在各自的研究與實驗之中,都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一年來的重大收獲
(一)、班會的藝術
1、班會的召開需要特定的環(huán)境
召開班會就必須要有一定的環(huán)境。只有在某些特定的環(huán)境之下,召開的班會才有一定的氛圍,才會有一定的效果。這里所說的“特定的環(huán)境”其實就是班級出現的情況(好的方面或差的方面),如學校各項工作的布置、三好學生的評定、違紀學生的批評與通報、紀律衛(wèi)生等常規(guī)的強調、學生學習現狀的分析等等。也就是說班會的召開需要的環(huán)境其實就是班級出現的各種情況,即在班級出現的情況的基礎之上召開班會。這樣做才會使班會有一定的針對性,才會有一定的氛圍,這樣的班會往往是有的放矢,針對性很強的,當然班會的效果肯定不差。因此班會的召開需在班級具體的情況之上有針對性地進行的,應有一定的環(huán)境,不要無病呻吟沒事找事。在這里班主任應善于及時發(fā)現班級的各方面,及時進行歸類,善于尋找召開班會的環(huán)境。只有及時發(fā)現班級的情況,才能有班會的“素材”,才好對癥下藥,達到班會的目的與效果。當然班會的內容應該盡可能緊扣學生的實際,避免空對空,班上發(fā)生了什么事,學生們有什么想法,他們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據此來確立班會內容,這就是召開班會所謂的“環(huán)境”。
二、班會的召開需要一定的氣氛
氣氛是一定環(huán)境中給人某種強烈感覺的精神表現或現象。氣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卻是客觀存在的。班會的氣氛也是無形的,它應貫穿于班會的始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班級出現違紀學生的時候,班主任在一進教室的時候學生已經感受到班主任的“火氣”,或者是由于班級工作的出色得到學校的表彰獎勵的時候學生所感受到的班主任的那股“喜悅之情”,這就是所謂的氣氛,大家能感受到,只有在這種氣氛之下,才能引起學生的感受,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才能讓學生有那種班會所要表達的那種身臨其境。也就是說班主任在教室里什么話也不說,學生就能感受到班主任要表達什么,要強調什么。能讓班主任的“沉默”來讓學生達到感受的效果,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奇跡”。這就達到了班會的最高境界,所以說班會的召開需要一定的氣氛。三、班會的召開需要恰當的情緒
情緒,是人各種的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綜合的心理和生理狀態(tài),是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反應,以及附帶的生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情緒是人的心理活動的一部分,它可以影響和調節(jié)認知過程,也能協(xié)調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那么在召開班會中如何控制師生雙方的情緒呢?
1、班會的召開要有民主的意識。能夠讓大家在一起暢所欲言班會所有的學生都應參加,所以班主任首先要幫助學生做好心理準備,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與民主意識,并讓他們體驗到所做工作的重要性。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進而能夠控制學生參與班會的情緒,達到班會的效果。
2、做好班會的物質準備。班會需要相應的物質條件,班主任應按其重要程度和困難程度逐一檢查落實情況,如會場的布置、會議的用具道具等的準備情況,及時予以指導和解決。在班會物質準備充分的基礎之上,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班會的主題要求,達到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之中,從而調動學生的情緒,為班會的順利召開奠定基礎。
3、把握好班主任自身的情緒。班會的召開需要班主任的精神狀態(tài)和能力,班會的實施,要求班主任全身心投入,精神振作。其情感,其語言,其動作,足以感染和帶動全班每一個同學。班主任在班會中就是帶頭人,是指揮者。需要靈活性,有時還需要幽默感。這就需要班主任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慷慨激昂的陳詞,各種語言的恰當搭配都是圍繞班會的主題而展開,能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在班會中是全身心投入的,能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是根本。因為只有讓學生知道班主任要表達的意思,才能達到班會的目的。
(二)、班主任偶發(fā)事件處理藝術
偶發(fā)事件是班主任最頭痛的事,處理偶發(fā)事件是對班主任工作藝術的考驗。偶發(fā)事件雖然是偶發(fā)的,但往往影響很大,處理不好常常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有時后果雖不嚴重,但造成的影響卻對班主任以后的工作十分不利,所以,班主任必須十分注意偶發(fā)事件的處理。注意研究偶發(fā)事件的特點、成因、處理方法,努力防偶發(fā)事于未發(fā),即使偶發(fā)事件突發(fā),班主任心中因有備而無患。
處理偶發(fā)事件的原則1、冷靜沉著偶發(fā)事件因其突發(fā)和難以預料,常常令班主任措手不及,心理容易失衡。特別是有些事件純屬學生不講文明、不守紀律所致,有的甚至是個別學生對教師的“公然挑釁”,很容易使班主任產生“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憤怒情緒,并產生使出“殺手锏”、“殺雞儆猴”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產生惱怒、委屈、急躁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千萬不能失去自制力和理智,因為處理偶發(fā)事件的大忌就是缺乏冷靜。
首先,通常偶發(fā)事件發(fā)生后,學生處在不冷靜的狀態(tài)之中,班級氣氛也很緊張,學生們都十分關注班主任的態(tài)度和情緒。班主任如能遵循冷靜沉著的原則,不僅能夠穩(wěn)定事態(tài),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教育和示范,使學生的情緒也趨于平靜,這就為處理偶發(fā)事件確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其次,班主任如果缺乏冷靜,急于解決問題,就會忽視對偶發(fā)事件的成因和來龍去脈做認真的了解,就容易偏聽偏信、主觀臆斷,或是只從“現象”來認識和解決問題,就容易急于下結論,急于判斷是非。這樣就難以把握處理偶發(fā)事件的分寸,造成處理不當和失誤。所以,當偶發(fā)事件發(fā)生后,班主任要保持冷靜,馬上了解情況,認真分析,并把握處理的分寸。遵循冷靜沉著的原則,班主任就要迅速果斷地決策,化解激化的矛盾沖突,穩(wěn)定當事人的情緒,對全班學生(如果涉及面很廣的話)提出要求,并隨機采取必需的措施。
2、因勢利導
因勢利導是處理偶發(fā)事件的一個重要原則。要做到因勢利導,就必須建立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班主任平時要注意觀察了解學生,分析研究學生,積累和占有資料。只有這樣,遇到偶發(fā)事件,才會心中有數,才會處變不驚,才會找到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鑰匙。
要做到因勢利導,就必須努力形成較為融洽的師生關系。班主任平時要善于組織各種活動,善于調解學生的矛盾關系,善于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當偶發(fā)事件發(fā)生后,要善于與學生溝通,善于取得集體輿論的支持。這樣就會便于與學生配合,使學生較容易接受班主任的臨時安排,使偶發(fā)事件更容易得到處理。
要做到因勢利導,班主任就要善于發(fā)現和捕捉偶發(fā)事件中的“閃光點”和轉化的“契機”,挖掘積極因素,化不利為有利,使偶發(fā)事件的處理迅速納入最為有利的軌道。
3、重在教育
偶發(fā)事件多半是比較孤立的事件,也多半發(fā)生在少數學生身上,但處理偶發(fā)事件卻要著眼于大多數,提高教育的效能。除了極個別的偶發(fā)事件涉及個人隱私、不宜公開處理外,大多數的偶發(fā)事件都可以用來“借題發(fā)揮”,作為教育的內容。班主任處理偶發(fā)事件,不僅僅要解決某個具體的矛盾,教育某個具體的學生,而且要通過偶發(fā)事件的處理,使大多數學生總結教訓,提高認識,受到教育。
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平時學生的心理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偶發(fā)事件的爆發(fā)使這種心理平衡被打破,這時他們對周圍信息反應特別敏感,思想矛盾特別尖銳,是學生最易接受教育的時機。抓住這些時機,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處理得當,偶發(fā)事件常常成為教育學生的“契機”。
處理偶發(fā)事件的方法1、降溫處理法
降溫處理,就是班主任暫時采取淡化的方式,把偶發(fā)事件暫且“擱置”一下,或是稍作處理,留待以后再從容處理的方法。實施時,班主任要冷靜沉著,不要輕易下結論,要稍稍平息一下已經激蕩起的不平靜的氣氛,要對偶發(fā)事件的處理作一個預見性的“交待”,并讓學生理解這樣處置的理由。
2、變退為進法
有許多偶發(fā)事件都是這樣發(fā)生的:課堂上,學生忽然提出一個難題或怪題,或老師發(fā)生“暫時性遺忘”,忘記了某問題該如何解答。遇到這類情況,班主任可以不必急于解答,而是巧妙地反過來把問題拋給學生思考,發(fā)動大家一起開動腦筋,自己也爭取寶貴的時間來考慮對策,然后再綜合大家的意見來得出結論。
3、移花接木法
班主任處理偶發(fā)事件時,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景,當時所要完成的任務和時間都不允許著手進行偶發(fā)事件的調查和處理,而不進行處理又無法平息個別學生的情緒,或是這樣的事件原本也不必搞得水落石出,過了一段時間,這樣的事件就不再成為“事件”。對此,班主任可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利用學生身上的某個“閃光點”,根據小學生注意力容易發(fā)生轉移的心理特征,巧妙地把對偶發(fā)事件的處理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去。
4、幽默化解法
有些偶發(fā)事件,原不必爭個曲直長短,但卻形成了尷尬的局面,或是如果非追究下去不可的話,結果只能是越搞越糟。遇到這種情況,聰明的辦法就是用幽默來進行解決。運用幽默,不僅是為調節(jié)情緒,緩解沖突,更主要的是,它本身就是教育的武器。幽默是智慧的表現,也許能將一場沖突消于無形,“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三)、班主任處理問題學生的藝術
曾經有人說過只要有學生存在,就會有“問題學生”存在。在現在教育理念下,我們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心理與自尊心,對于問題學生的轉化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
“問題生”類型最多的是行為習慣型,這是第一種。第二種類型是厭學型的孩子。第三種類型是品德型的“問題生”。第四種是心理型的“問題生”。第五種是好學生型的“問題生”。
發(fā)現了孩子的問題以后,要分輕度、中度和重度。按程度不同,采取不一樣的對待。
輕度的“問題生”。孩子有優(yōu)點,他有同學的身份認同,他覺得自己是學生,愿意到學校來。
如果孩子是中度的“問題生”,那他就不怎么喜歡學校了。我們可以把這種孩子比作是“半個學生”,他的心一半在學校,一半在校外。他上學來也可以,不來也可以,來了也沒有多大意思,走了又覺得不知道上哪兒去。
重度的“問題生”。他的“根”就在外面了,他的心不在學校,這種學生叫“邊緣生”。這種學生上學來是非常勉強的,一般是家長逼他來。如果家長不逼他來的話,他已經有“地”去了,這個“地”是哪兒呢?上網吧,上哥們家,要不就是在社會上流浪,或者就在家里不出來。
輕度的“問題生”班主任可以解決;中度的“問題生”一般優(yōu)秀的班主任可以解決,但也需要學校相關領導有水平地指導,而且中度的“問題生”在學?梢跃徑馑摹鞍Y狀”,但難以根治;重度的“問題生”教育要注意:
第一,要把“問題生”和非“問題生”區(qū)別開來。作為老師,頭腦一定要清楚班內到底誰是“問題生”,不是每一個學生都需要“診療”。
第二,就是要把“問題生”的工作放在班級工作的大背景下來觀察,F在,有的班主任被“問題生”牽著鼻子走的現象非常嚴重。
第三,先診斷,后“治療”。比如說早戀,我研究了至少有13種類型的早戀,這種類型這么辦,那種類型那么辦,都不一樣的。
第四,分輕重緩急。對一般老師來說,最好你先做容易的,當你把那個容易的解決了以后,那個難的它也不難了,因為它沒有環(huán)境了,它“左膀右臂”都沒有了。
第五,不要幻想用一般管理手段解決問題,也不要對家長抱不切實際的幻想,更不要對學校領導期望值過高。學校領導有兩種,一種是行政型的,一種是專家型的,就目前來看,專家型的學校領導很少。
第六,學會“維持”和“拖”。另外,不同類型的學校要解決不同類型的學生。
“問題學生”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學校教育的缺失,也有學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缺失,還有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等。
(四)組織班級集體活動的藝術1、活動主題的設計藝術主題要鮮明、新穎、具體2、活動程序的設計藝術
一般的活動程序步驟:確定活動的主題,設計活動方案,活動的具體實施,活動結束時的總結提升。
3、活動情境的設計藝術
物化環(huán)境的設計,創(chuàng)設、營造非物化環(huán)境,設計問題情境的方法。
擴展閱讀:小學班主任工作藝術在班集體建設中的探究總結
《小學班主任工作藝術在班集體建設中的探究》
--------------課題實驗班研究總結
正式立項實驗研究以來,至今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們課題組對這兩個班的班主任管理工作跟蹤調查,觀察這兩個班級學生的成長與變化,來研究班主任工作藝術的作用。在相關領導、學者的指導下,通過實驗班級班主任支持和課題研究人員的努力,整個實驗研究過程,能按照該課題的“實施方案”進行,并取得了預期的成果。
一、基本情況:
(一)、研究與實驗過程規(guī)范
參加本課題研究與實驗的老師和班主任,都能按照課題研究與實驗的基本程序進行,實施方案、置前調查、對比班級、分工合作、資料整理、活動時間等都具體明確。根據要求,將原始材料分內容、類別整理,保證了整個實驗資料的完整性。
(二)、集體研討熱烈
在集體研討過程中,大家也非常熱烈:一是實驗班的班主任都力爭上好實驗班班會課;二是研討中搶著發(fā)言,直言自己的研究與實驗的體會;三是爭相提交案例和材料。四是非實驗班級班主任參加研討一次比一次多,積極提供素材。
(三)、實驗教師積極主動,富有創(chuàng)造性
本課題的幾位核心成員,分別是學校的骨干教師或班主任,他們大多年富力強,平均在40歲以下。他們在各自的研究與實驗之中,都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一年來的主要收獲(一)、班會的藝術
1、班會的召開需要特定的環(huán)境
召開班會就必須要有一定的環(huán)境。只有在某些特定的環(huán)境之下,召開的班會才有一定的氛圍,才會有一定的效果。這里所說的“特定的環(huán)境”其實就是班級出現的情況(好的方面或差的方面),如學校各項工作的布置、三好學生的評定、違紀學生的批評與通報、紀律衛(wèi)生等常規(guī)的強調、學生學習現狀的分析等等。也就是說班會的召開需要的環(huán)境其實就是班級出現的各種情況,即在班級出現的情況的基礎之上召開班會。這樣做才會使班會有一定的針對性,才會有一定的氛圍,這樣的班會往往是有的放矢,針對性很強的,當然班會的效果肯定不差。因此班會的召開需在班級具體的情況之上有針對性地進行的,應有一定的環(huán)境,不要無病呻吟沒事找事。在這里班主任應善于及時發(fā)現班級的各方面,及時進行歸類,善于尋找召開班會的環(huán)境。只有及時發(fā)現班級的情況,才能有班會的“素材”,才好對癥下藥,達到班會的目的與效果。當然班會的內容應該盡可能緊扣學生的實際,避免空對空,班上發(fā)生了什么事,學生們有什么想法,他們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據此來確立班會內容,這就是召開班會所謂的“環(huán)境”。
2、班會的召開需要一定的氣氛
氣氛是一定環(huán)境中給人某種強烈感覺的精神表現或現象。氣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卻是客觀存在的。班會的氣氛也是無形的,它應貫穿于班會的始終。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班級出現違紀學生的時候,班主任在一進教室的時候學生已經感受到班主任的“火氣”,或者是由于班級工作的出色得到學校的表彰獎勵的時候學生所感受到的班主任的那股“喜悅之情”,這就是所謂的氣氛,大家能感受到,只有在這種氣氛之下,才能引起學生的感受,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才能讓學生有那種班會所要表達的那種身臨其境。也就是說班主任在教室里什么話也不說,學生就能感受到班主任要表達什么,要強調什么。能讓班主任的“沉默”來讓學生達到感受的效果,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奇跡”。這就達到了班會的最高境界,所以說班會的召開需要一定的氣氛。
3、班會的召開需要恰當的情緒
情緒,是人各種的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綜合的心理和生理狀態(tài),是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反應,以及附帶的生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情緒是人的心理活動的一部分,它可以影響和調節(jié)認知過程,也能協(xié)調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那么在召開班會中如何控制師生雙方的情緒呢?
1、班會的召開要有民主的意識。能夠讓大家在一起暢所欲言班會所有的學生都應參加,所以班主任首先要幫助學生做好心理準備,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與民主意識,并讓他們體驗到所做工作的重要性。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進而能夠控制學生參與班會的情緒,達到班會的效果。
2、做好班會的物質準備。班會需要相應的物質條件,班主任應按其重要程度和困難程度逐一檢查落實情況,如會場的布置、會議的用具道具等的準備情況,及時予以指導和解決。在班會物質準備充分的基礎之上,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班會的主題要求,達到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之中,從而調動學生的情緒,為班會的順利召開奠定基礎。
3、把握好班主任自身的情緒。班會的召開需要班主任的精神狀態(tài)和能力,班會的實施,要求班主任全身心投入,精神振作。其情感,其語言,其動作,足以感染和帶動全班每一個同學。班主任在班會中就是帶頭人,是指揮者。需要靈活性,有時還需要幽默感。這就需要班主任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慷慨激昂的陳詞,各種語言的恰當搭配都是圍繞班會的主題而展開,能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在班會中是全身心投入的,能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是根本。因為只有讓學生知道班主任要表達的意思,才能達到班會的目的。
(二)、班主任偶發(fā)事件處理藝術
偶發(fā)事件是班主任最頭痛的事,處理偶發(fā)事件是對班主任工作藝術的考驗。偶發(fā)事件雖然是偶發(fā)的,但往往影響很大,處理不好常常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有時后果雖不嚴重,但造成的影響卻對班主任以后的工作十分不利,所以,班主任必須十分注意偶發(fā)事件的處理。注意研究偶發(fā)事件的特點、成因、處理方法,努力防偶發(fā)事于未發(fā),即使偶發(fā)事件突發(fā),班主任心中因有備而無患。
處理偶發(fā)事件的原則1、冷靜沉著
偶發(fā)事件因其突發(fā)和難以預料,常常令班主任措手不及,心理容易失衡。特別是有些事件純屬學生不講文明、不守紀律所致,有的甚至是個別學生對教師的“公然挑釁”,很容易使班主任產生“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憤怒情緒,并產生使出“殺手锏”、“殺雞儆猴”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產生惱怒、委屈、急躁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千萬不能失去自制力和理智,因為處理偶發(fā)事件的大忌就是缺乏冷靜。
首先,通常偶發(fā)事件發(fā)生后,學生處在不冷靜的狀態(tài)之中,班級氣氛也很緊張,學生們都十分關注班主任的態(tài)度和情緒。班主任如能遵循冷靜沉著的原則,不僅能夠穩(wěn)定事態(tài),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教育和示范,使學生的情緒也趨于平靜,這就為處理偶發(fā)事件確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其次,班主任如果缺乏冷靜,急于解決問題,就會忽視對偶發(fā)事件的成因和來龍去脈做認真的了解,就容易偏聽偏信、主觀臆斷,或是只從“現象”來認識和解決問題,就容易急于下結論,急于判斷是非。這樣就難以把握處理偶發(fā)事件的分寸,造成處理不當和失誤。所以,當偶發(fā)事件發(fā)生后,班主任要保持冷靜,馬上了解情況,認真分析,并把握處理的分寸。遵循冷靜沉著的原則,班主任就要迅速果斷地決策,化解激化的矛盾沖突,穩(wěn)定當事人的情緒,對全班學生(如果涉及面很廣的話)提出要求,并隨機采取必需的措施。
2、因勢利導
因勢利導是處理偶發(fā)事件的一個重要原則。要做到因勢利導,就必須建立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班主任平時要注意觀察了解學生,分析研究學生,積累和占有資料。只有這樣,遇到偶發(fā)事件,才會心中有數,才會處變不驚,才會找到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鑰匙。
要做到因勢利導,就必須努力形成較為融洽的師生關系。班主任平時要善于組織各種活動,善于調解學生的矛盾關系,善于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當偶發(fā)事件發(fā)生后,要善于與學生溝通,善于取得集體輿論的支持。這樣就會便于與學生配合,使學生較容易接受班主任的臨時安排,使偶發(fā)事件更容易得到處理。
要做到因勢利導,班主任就要善于發(fā)現和捕捉偶發(fā)事件中的“閃光點”和轉化的“契機”,挖掘積極因素,化不利為有利,使偶發(fā)事件的處理迅速納入最為有利的軌道。
3、重在教育
偶發(fā)事件多半是比較孤立的事件,也多半發(fā)生在少數學生身上,但處理偶發(fā)事件卻要著眼于大多數,提高教育的效能。除了極個別的偶發(fā)事件涉及個人隱私、不宜公開處理外,大多數的偶發(fā)事件都可以用來“借題發(fā)揮”,作為教育的內容。班主任處理偶發(fā)事件,不僅僅要解決某個具體的矛盾,教育某個具體的學生,而且要通過偶發(fā)事件的處理,使大多數學生總結教訓,提高認識,受到教育。
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平時學生的心理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偶發(fā)事件的爆發(fā)使這種心理平衡被打破,這時他們對周圍信息反應特別敏感,思想矛盾特別尖銳,是學生最易接受教育的時機。抓住這些時機,?梢允盏揭庀氩坏降睦硐氲慕逃Ч。因此,處理得當,偶發(fā)事件常常成為教育學生的“契機”。
處理偶發(fā)事件的方法1、降溫處理法
降溫處理,就是班主任暫時采取淡化的方式,把偶發(fā)事件暫且“擱置”一下,或是稍作處理,留待以后再從容處理的方法。實施時,班主任要冷靜沉著,不要輕易下結論,要稍稍平息一下已經激蕩起的不平靜的氣氛,要對偶發(fā)事件的處理作一個預見性的“交待”,并讓學生理解這樣處置的理由。
2、變退為進法
有許多偶發(fā)事件都是這樣發(fā)生的:課堂上,學生忽然提出一個難題或怪題,或老師發(fā)生“暫時性遺忘”,忘記了某問題該如何解答。遇到這類情況,班主任可以不必急于解答,而是巧妙地反過來把問題拋給學生思考,發(fā)動大家一起開動腦筋,自己也爭取寶貴的時間來考慮對策,然后再綜合大家的意見來得出結論。
3、移花接木法
班主任處理偶發(fā)事件時,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景,當時所要完成的任務和時間都不允許著手進行偶發(fā)事件的調查和處理,而不進行處理又無法平息個別學生的情緒,或是這樣的事件原本也不必搞得水落石出,過了一段時間,這樣的事件就不再成為“事件”。對此,班主任可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利用學生身上的某個“閃光點”,根據小學生注意力容易發(fā)生轉移的心理特征,巧妙地把對偶發(fā)事件的處理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去。4、幽默化解法
有些偶發(fā)事件,原不必爭個曲直長短,但卻形成了尷尬的局面,或是如果非追究下去不可的話,結果只能是越搞越糟。遇到這種情況,聰明的辦法就是用幽默來進行解決。運用幽默,不僅是為調節(jié)情緒,緩解沖突,更主要的是,它本身就是教育的武器。幽默是智慧的表現,也許能將一場沖突消于無形,“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三)、班主任處理問題學生的藝術
曾經有人說過只要有學生存在,就會有“問題學生”存在。在現在教育理念下,我們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心理與自尊心,對于問題學生的轉化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
“問題生”類型最多的是行為習慣型,這是第一種。第二種類型是厭學型的孩子。第三種類型是品德型的“問題生”。第四種是心理型的“問題生”。第五種是好學生型的“問題生”。
發(fā)現了孩子的問題以后,要分輕度、中度和重度。按程度不同,采取不一樣的對待。
輕度的“問題生”。孩子有優(yōu)點,他有同學的身份認同,他覺得自己是學生,愿意到學校來。
如果孩子是中度的“問題生”,那他就不怎么喜歡學校了。我們可以把這種孩子比作是“半個學生”,他的心一半在學校,一半在校外。他上學來也可以,不來也可以,來了也沒有多大意思,走了又覺得不知道上哪兒去。
重度的“問題生”。他的“根”就在外面了,他的心不在學校,這種學生叫“邊緣生”。這種學生上學來是非常勉強的,一般是家長逼他來。如果家長不逼他來的話,他已經有“地”去了,這個“地”是哪兒呢?上網吧,上哥們家,要不就是在社會上流浪,或者就在家里不出來。
輕度的“問題生”班主任可以解決;中度的“問題生”一般優(yōu)秀的班主任可以解決,但也需要學校相關領導有水平地指導,而且中度的“問題生”在學?梢跃徑馑摹鞍Y狀”,但難以根治;重度的“問題生”教育要注意:
1、要把“問題生”和非“問題生”區(qū)別開來。作為老師,頭腦一定要清楚班內到底誰是“問題生”,不是每一個學生都需要“診療”。
2、就是要把“問題生”的工作放在班級工作的大背景下來觀察,F在,有的班主任被“問題生”牽著鼻子走的現象非常嚴重。
3、先診斷,后“治療”。比如說早戀,我研究了至少有13種類型的早戀,這種類型這么辦,那種類型那么辦,都不一樣的。
4、分輕重緩急。對一般老師來說,最好你先做容易的,當你把那個容易的解決了以后,那個難的它也不難了,因為它沒有環(huán)境了,它“左膀右臂”都沒有了。
5、不要幻想用一般管理手段解決問題,也不要對家長抱不切實際的幻想,更不要對學校領導期望值過高。學校領導有兩種,一種是行政型的,一種是專家型的,就目前來看,專家型的學校領導很少。
6、學會“維持”和“拖”。另外,不同類型的學校要解決不同類型的學生!皢栴}學生”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學校教育的缺失,也有學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缺失,還有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等。
(四)組織班級集體活動的藝術1、活動主題的設計藝術主題要鮮明、新穎、具體2、活動程序的設計藝術
一般的活動程序步驟:確定活動的主題,設計活動方案,活動的具體實施,活動結束時的總結提升。
3、活動情境的設計藝術
物化環(huán)境的設計,創(chuàng)設、營造非物化環(huán)境,設計問題情境的方法。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小學班主任工作藝術在班集體建設中的探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小學班主任工作藝術在班集體建設中的探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