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后感(一)
文/丁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和父母相處,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孩子學會了為人處事,養(yǎng)成了行為習慣。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悄然的,是深遠的。我想,這也是張文質(zhì)先生提出父母改變,孩子改變的原因之一。要改變孩子,得從改變父母開始。而要改變父母,談何容易?這需要父母有改變自己的決心和堅強意志,需要不斷地學習,檢視自己。而《改變父母改變孩子》則是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地向人們沒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如促膝談心,讓人在不經(jīng)意間得到教益。
通過品讀《改變父母改變孩子》,我是受益匪淺。主要收獲有:
我們大人不是懂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少,或者說是知而不做,或者說還沒有認識到做的重要性,缺乏一種自我反省的能力。
為此,文質(zhì)先生特別提及:“我們經(jīng)常道理講得太多,給孩子做榜樣、做具體的示范太少。”的確如此,不少家長許多時候是講一套做一套。
父母是第一責任人,甚至是終身的責任人,一輩子你都要做示范,一輩子你都有責任為你的孩子、為你的孫子、為你家族的人做出一個榜樣。我們需要教育,需要激濁揚清,為孩子提供一種良好的教育氛圍。這是每個大人的責任。需要我們謹記:處處當孩子的榜樣。
我們大人做容易犯毛病,即自以為是。由于自以為是,導致溝通理解的障礙。許多事情在我們大人看來是十分淺顯的事,但在孩子看來卻變成十分困難的了。通過讀這本書,我覺得對待一個成長過程中的問題,需要有平常心,需要有一種理解力,需要有一種針對孩子不同的心智成長的狀況要對癥下藥,甚至我覺得比對癥下藥更重要的,還是理解力。“
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由于受環(huán)境的影響,受自身條件的局限,有時候不管他怎么努力也是徒勞的,就等什么時候它的”聰明花“能開。它或許有一天會突飛猛進,一鳴驚人。
要改變孩子,有時是件多么困難的事!絲毫勉強不得。這就需要理解。只有理解了孩子,才會同情孩子,才會感同身受,為其提供盡可能的幫助。許多時候是因為不理解而導致關(guān)系緊張,導致各種極端的情緒,導致仇恨,導致自暴自棄。
理解孩子,需要溝通,需要聆聽來自孩子的聲音,多聽聽孩子對生活、對個人成長的理解,多詢問一下他對生活對生命的感受,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去思考;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去判斷;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去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是更多的要讓孩子回到自己來理解這個世界,選擇一個最適合他的方式,讓他得以成長。所以一方面就是父母你要盡到責任,幫助他支持他肯定他的個人選擇;另一方面在他個人做了選擇之后,有時候要幫他承擔這種風險,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充滿各種風險的,你能不能幫助他,尤其是當他遇到挫折的時候;在他成長不太順利的時候;在他感到很迷茫的時候,父母能不能更堅定的站在他身后,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F(xiàn)在在小學階段,對父母來說學業(yè)上的壓力還比較少,但是到了初中,你不要看有的孩子他學得那么好學得那么輕松,我的孩子學得這么辛苦,學得這么差,其實這個時候恰恰就是父母有勇氣需要承擔責任的時候,有勇氣,哪怕孩子遇到各種各樣的失敗,你也能夠支持他,也能夠讓他活得比較從容,比較有信心這點很重要。
耐心、克制和支持是文質(zhì)先生提及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品格。
生活中,教育孩子缺乏耐心和克制的比比皆是。孩子犯了錯誤,一些家長還沒有說上幾句就急了,破口大罵,甚至動起手來。缺乏耐心和克制,粗暴對待孩子,常會對孩子產(chǎn)生傷害。家長若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和孩子一道冷靜地分析問題,一定會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更有利于孩子的發(fā)展。教育孩子,不是你想怎么樣就能怎么樣的,干著急沒用,責怪也沒用。你罵他打他,反而會沖淡它對錯誤的認識;你寬容他,他反而人會心懷愧疚,會極力反省并改正錯誤。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成長是緩慢的過程。教育不會產(chǎn)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我們家長要堅持把鼓勵、贊揚、肯定、分享、幫助變成重要的家庭文化,在充滿愛意和希望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會更堅強、更自信、更有美好的人生。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后感(二)
幾年以前,我得到一本好書《父母改變孩子才能改變》,幾年來,我讀了好多遍,并有針對性地把這本好書介紹給多位家長朋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他們都說自己讀了這本好書,交上了一位好朋友,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是呀,一本好書,是當你翻到了最后一頁,但余味悠長,把自己的心里添得滿滿的!《父母改變孩子才能改變》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作者孫義君老師是著名教育專家,他總結(jié)了自己四十余年的教學經(jīng)驗,從威海教育學會舉辦的多場”成功快樂營“中”問題孩子“的轉(zhuǎn)變經(jīng)歷中提取出典型,從上百場感人至深的家庭教育報告會中凝練出教子成功的精華……這本書之所以不直接告訴父母如何去做,是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讓父母們轉(zhuǎn)變觀念,做專業(yè)的父母,做有教育智慧的父母,父母在讓孩子改變前先改變自己,只有父母改變孩子才能改變。父母先改變自己的觀念,進而根據(jù)典型案例找出”問題孩子“的真正問題,最終對癥下藥。本書是送給中國家長最渴望的家教禮物。
現(xiàn)在,在我們的班級里大多數(shù)孩子屬于獨生子女,同時由于父母的教育觀點落后于變化了的時代,孩子相當缺失責任心。()特別是這些孩子里面大多數(shù)人生下來就在爺爺奶奶家長大,幾乎成了家里的小皇帝,爺爺奶奶對他們可以說是百依百順,要星星不敢摘月亮,但是當他們進入小學以后,新的問題又擺在家長面前:爺爺奶奶老了,很少人能管得了孩子的學習,回到父母身邊,他們又不買父母的帳,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沒有付出自己應該付出的一切,出現(xiàn)過斷奶期。所以很多家長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里根本就不聽爸爸媽媽的話。當我了解到家長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存在的問題,我就想到了孫義君老師的書《父母改變孩子才能改變》,我把它推薦給家長,不斷地借給大家閱讀,解決了不少問題,班上的問題學生越來越少,《父母改變孩子才能改變》幫了大家不少忙。
在《父母改變孩子才能改變》里,孫義君老師的幾條建議我覺得非常值得向家長推薦:
1、父母要作出具有強烈責任心的榜樣。
孫義君老師說:責任心只能用責任心來培養(yǎng),家庭教育的突出特點就是潛移默化。如果父母是對家庭很有責任心的人,對工作有強烈事業(yè)責任心的人,對社會同樣很負責任的人,這對孩子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如果父母一方或雙方對家庭不負責任、對工作不負責任、對社會不負責任,這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非常嚴重的。因為問題家庭出現(xiàn)了問題孩子,這種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少見。父母自己事業(yè)心不強,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對社會沒有責任心,增強孩子的自私心理,這就為孩子人生的成功埋下了定時炸彈。
2、父母要盡可能多的給孩子提供擔當責任的機會。
孩子的責任心是在行動中培養(yǎng)的,不是口頭說教就行,培養(yǎng)的越早孩子越刻骨銘心。乳山市南黃中學的李華老師用心良苦地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慣,兒子自小學時起,就擔當起冬天家門到校門掃雪的責任。因此,不管兒子走到天涯海角,擔當責任的品質(zhì)永不改變。上小學四年級時,因為掃雪耽誤了上學時間,這個責任也要孩子自己負,父母不可代替。讓孩子開動腦筋,想方設法擔當責任,真是一舉多得。
3、從點滴細微之處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
我們知道孩子的生活不會有驚天動地的事。所以,孩子責任心培養(yǎng)也只能從點點滴滴的小事上做起,從不經(jīng)意的細微之處做起,父母要”狠下心來“,不能凡事代替孩子。孩子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自己犯下的錯誤自己要擔當責任,自己的承諾要千方百計地兌現(xiàn)。我鄰居家的小孫女上一年級,她在大街上看見有人扔下垃圾袋,她便主動撿起來,送進門口的垃圾桶里。孩子這么小的舉動,充分折射出學校和家庭要培養(yǎng)孩子責任心其實并不難,人人都可以做到。
4、父母必須首先做出改變,孩子才能改變。要對孩子大愛,不要溺愛。大愛和溺愛的共同點都是愛孩子,但卻有本質(zhì)的不同。我們都知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學校里面,老師教育孩子用的是愛心。在家里,父母愛孩子這是天性,動物都會,這里的區(qū)別在于對孩子的愛是大愛,還是溺愛。大愛能夠幫助孩子走向人生成功,溺愛貽誤孩子發(fā)展,甚至會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禍根。孫老師說:大愛就是高級的愛,智慧的愛,自然的愛。而溺愛則是低級的愛,本能的愛,刻意的愛。要關(guān)注孩子”做人“,不做分數(shù)的奴隸;要有個性有思想的孩子,不要乖孩子;做正爸爸,不做負爸爸;要為孩子做楷模,而不是注重說教;用你的手為孩子鼓掌,而不是給孩子耳光。
大愛孩子的父母,往往特別關(guān)注孩子高層次的需要,如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盡可能多地為孩子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培養(yǎng)孩子的”三心二意“(”三心“指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責任心;”二意“指人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合作意識)讓孩子有自己的理想抱負等等。
溺愛孩子的父母,往往過度關(guān)注孩子低層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孩子的吃穿要關(guān)照好,有的人認為讓孩子穿名牌、用品牌是愛孩子,不能讓孩子受到任何委屈,不想讓孩子受到任何挫折等等。
沒錯,對這本書,我愛不釋手!這是一本很好的家庭教育書,更是可操作性很強的育人書。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對我們而言,看了孫義君老師的書《父母改變孩子才能改變》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它不僅教會了我們?nèi)绾谓逃⒆,還給了家長改變自己的勇氣。如果能好好品讀這本書,完全領(lǐng)會書中的精髓,我們學會的將不僅僅是教育孩子的技巧,還有一種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后感(三)
去年年底,張文質(zhì)老師在深圳舉辦”大問題教學“研討會,我跑去聆聽講座,很榮幸地獲贈張老師的最新力作《父母改變孩子改變》。時值寒假,我隆重地推薦給班上的學生家長們閱讀,并在返回老家時,選擇它為本人春節(jié)的唯一攜帶陪伴用書。
這是一本所有已為人父母的人或即將準備為人父母的人都應該好好讀讀的書籍,特別是那些孩子還剛剛只有一二歲的年輕父母們,真可以算做是文質(zhì)老師精心為大家準備的一份最好的應時禮物了。別的不說,光只聽聽書名——父母改變,孩子改變——稍稍地品一品,就足以讓你砰然心動了。
全書就象是聆聽張老師的一個稍長講座一樣,圍繞著當今父母與孩子的教育大問題娓娓而談,可以分有四個部分:孩子的未來既在父母生命中,又在父母手心上;重建以孩子成長為中心的家庭文化;用健康的方式培養(yǎng)正常人;八條戒律也是八個人文常識。我個人歸納為相應的四點:父母的責任、與孩子生活在一起、成全孩子、八條具體的常識。與他的著作《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后面簡稱為《慢》)不同的是,這里是講好父母,而《慢》是講好教師、好學校,但相同的是,其核心理念仍是生命化教育。
一生的責任,一生的改變
中國教育最重要的問題,既在學校這邊,也在家長這邊。作為一個教育學者,張文質(zhì)老師一直都是非常重視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這我們可以從他的文章《生活在愧疚中》看到,那沉重的”45條“飽含了一個父親內(nèi)心深處的無奈與迷茫、勇氣與信念、責任與抗爭。同時,面對教師群體,他也是極力主張每一個教師”首先應當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的觀念。在《慢》一書中,他說”教師教育自己的孩子,既有專業(yè)方面的優(yōu)勢,又有工作上的便利。……那么,無論你對‘本職工作’的過分投入還是其他的原因,所有教育自己孩子的責任的忽略與讓渡,都是一件不可原諒的事情。……你個人所有的‘成功’并不能補償子女教育失敗的苦澀與沉重“。特別是在目前中國基礎(chǔ)教育呈現(xiàn)為”一根筋“、”一只眼“的應試框架下,學校和老師很難對某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做到盡心盡責,那么教育一個孩子的核心責任,歸根結(jié)底還是應該掌握在我們父母自己的手里。”與其期待學校教育的改善,不如從家庭教育的改進做起。孩子的未來不是掌握在學校,而是掌握在父母手中“,所以張老師說:生養(yǎng)一個孩子,就是生養(yǎng)一生的責任,教育孩子也就是為人父母的最大的事業(yè)。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為人父母真是一件驚心動魄的事情“。與每一個學生走進一所學校,都希望能夠遇到一個好老師一樣,每一個孩子來到這世上,都希望能夠遇到一個好父母。但父母其實也跟孩子一樣,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人,無論是當年所受的教育還是自己的品行都可能存在著諸多問題。”父母需要首先受教育,這樣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反省自己有什么品格能夠成為孩子的示范,有哪些行為在給予孩子積極的影響“,對于那些不良的品行如懶散、粗魯、急躁、狹隘、勢利、缺乏善心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等,往往更有活力和傳染性,容易被繼承,由此父母們要想把這一生的事業(yè)經(jīng)營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好父母,其關(guān)鍵就在于父母們要能夠不斷地改變,以無限的責任心和耐心,一點一滴地擠掉自己身上的”毒素“,不斷地提高自己做人父母的素質(zhì)與水平,照亮孩子的一生。”一個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只有父母以一生的責任,行一生的改變,才能成全孩子一生的發(fā)展。
陪伴就是最好的改變
為人父母要改變的方面可以說有很多很多,比如,改變我們的成才觀、改變我們的教育方式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張老師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沒有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的完整陪伴,教育也就成為虛無空渺的東西。我以為,在一個和諧的家庭結(jié)構(gòu)中,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孩子女,構(gòu)成為一個完美家庭三角形的三個頂點。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卻有很多很多的家庭受生活所迫,只能有爺爺奶奶和小孩子女這兩個支點,最重要的第三個點”爸爸媽媽“卻相隔在那遙遠得無從想象的異地,日夜奔忙在電話的那一頭,這樣一個巨大的漂浮的”家庭三角形“成為一個又一個孩子成長的危險所在。”下班的路應當是回家的路“,”全家一起吃晚飯“”每天和孩子說說話“……這種陪伴就是最有效最好的家庭文化。”把孩子交給祖父母的家長,是在與未來作一場豪賭“,”無論你在哪里謀生,一定要帶上孩子“這些令人心碎的勸告,既是一個教育學者的殷切期盼與呼吁,又是一個社會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情懷。
加拿大馬克斯·范梅南教授認為:”兒童需要安全與保護,才能去冒險;需要支持,才能獲得獨立“他在著作《教育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中指出:”父母有時可能會覺得他們的陪伴對孩子不會有那么大的差別。那些將自己的孩子長時間放在托兒所的父母往往為自己找理由說,與孩子在一塊兒的時間少而精比簡單地整天與孩子在一起要更重要一些。分居或離婚的父母可能會試圖從遠處回來與孩子保持見面?墒锹吠具b遠的撫養(yǎng)孩子的方式對孩子來說遠遠不能令人滿意。孩子非常明確:你在那兒就是在那兒,如果你不在,那就是離開了。除了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來關(guān)注孩子以外,出現(xiàn)在他們身旁,以一種:‘你在那兒,就在他們面前,隨時可以過來’的安全感圍繞著他們。……有時,正是那些職業(yè)或事業(yè)型的父母們不愿花點時間承擔一些義務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支持性的家庭氛圍。有趣的是,‘支持兒童’一詞成了一個父母離異和離婚的情境中的常用語?墒,支持孩子并不僅僅是提供生活必需的金錢的問題給孩子提供支持,意味著成人可以信賴,可以指望一直他們身旁。“
在我們的一生中,童年是我們最重要的人生階段。任何一個成年人都要不斷地回到童年汲取力量。”人生最重要的一刻是在童年的餐桌和客廳開始的“,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給孩子一個溫暖而安全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這個簡單而又重要的要求,毫無疑問,對于今天許多家庭而言,構(gòu)成為一個殘酷而嚴峻的挑戰(zhàn)。但從教育角度,對于我們的孩子我們的未來,就是我們?yōu)槿烁改競兪紫纫龅降淖詈玫母淖儭?/p>
成全孩子的生命發(fā)展
張文質(zhì)老師在《慢》一書中講到他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他說:教育就是要隨順人的生命自然,用自然恰當?shù)姆绞絹沓扇说纳l(fā)展。面對今天的教育現(xiàn)實,張老師指出:父母們所要做的,就是運用自己的智慧,抓住關(guān)鍵期,用最為健康自然的方式,使”一只手“的教育變?yōu)?rdquo;兩只手“的教育,使缺心眼的教育,變?yōu)榕囵B(yǎng)正常人的理性教育。
什么是關(guān)鍵期?文質(zhì)老師對此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是指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存在著一個成長的關(guān)鍵期。比如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是孩子的0——6歲、7——13歲這兩個重要的階段就可以算做是關(guān)鍵期;另一個含義是指一種行為的發(fā)生處起始處。”一個不當或錯誤的行為剛剛發(fā)生時,及時進行教育,效果最為明顯“。
文質(zhì)老師所講的這個”關(guān)鍵期“理論,意大利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也說過。我前一段時間閱讀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先驅(qū)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發(fā)現(xiàn)阿德勒也有類似的表述。他說:”人在四五歲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統(tǒng)一的思維和精神與肉體的合作。在六歲之前,他的人格已經(jīng)定型,對于人生的意義、追求的目標、處事的態(tài)度、情感的秉性也已定型。“”在兒童發(fā)展的前五年,已經(jīng)具備了一套固定的行為模式,即他們以怎樣的方式和方法去對待一切事情,此時,他們對于自己和社會所向往的發(fā)展模式已經(jīng)有了深層次的概念。此后,他們就會利用自己對社會和自我的看法來關(guān)注整個世界。“無獨有偶,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中也談到了這個話題。他說:”隨著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嬰兒活動的適應及其與別人相處的適應就給他的心智的生活定下了基調(diào)。當他看著別人做些什么事,而且嘗試著去理解、去做別人鼓勵他設法去做的事時,他可能的活動范圍就無限地擴大了。心智生活的輪廓形式,就這樣在人生最初的四五年中形成了。“由此可見,對于一個孩子,在他成長的最初五六年,真的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關(guān)鍵期。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往往不以為然,總覺得他們還小,什么都不知道,爺爺奶奶幫著帶帶沒有什么問題,就算有什么不良習慣,未來的時間還長,有的是時間改正等等。而現(xiàn)在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錯過了。
”把0——6歲的孩子教育好了,后面的教育就不會有太大問題,就會比較順利。“為人父母,就是要以無限的愛,一點一點地努力堅持,用無限的耐心抓住這樣的關(guān)鍵期教育好孩子,要以存而不論的態(tài)度,尊重孩子個性差異,以溫和而嚴格、義正詞婉的方式管教孩子,成就孩子的一生,否則,孩子早期教育的迷失,就會變成我們一輩子無盡的麻煩。
當然,張老師在這本書里,還講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具體的做法以及其他一些很有見地的觀點,比如他提到的八條人文常識、從”手對手“到”肩并肩“等等,都是非常讓人受啟發(fā)的。限于篇幅,這里就不一一細述了。在讀書的過程中,我總有一種錯覺,儼然張老師就坐于身前,聆聽著他那富有激情的如詩一般充滿了無限魅力的話語,我為其中無處不在的深厚而赤誠的教育情懷所感動,并一次次地為老師深遂的思考和真知灼見所折服。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仿佛感到女兒也在身邊,她緊緊地看著我,而我則很慚愧很愧疚,臉上火辣辣的。女兒今年22歲了,在她成長的過程中,我是有著很多很多的無知與過錯的。說實在話,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愿意從頭再來做一次她的爸爸。我相信,這一次我肯定做得要比以前要好。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