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雖然漸漸的不再使用毛筆,但是筆墨紙硯仍然是我國的文房四寶,仍然是有很多地方在生產的,對于這樣的存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墨廠里聞一聞墨的香氣呢,下面這篇走進墨廠聞墨香作文,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中國的文房四寶分別是筆、墨、紙、硯,而我們徽州就至少占了其中兩樣:徽墨和歙硯。
我很榮幸在研學活動中,跟著老師到歙縣徽墨廠參觀;漳珡S是胡氏傳下來研制徽墨的工廠,現(xiàn)由胡氏后代胡開文管理經營。
一路聞著墨香,走進墨廠,一進大門,到處彌漫著沒有晾干的濕墨的味道,墨香撲面而來,初聞覺得過于濃烈,但回味卻馨香宜人。
我們跟著導游來到了制墨車間,工人師傅將烤好的像橡皮泥一樣的軟墨,從灶上取下,在手里揉搓,再把經揉搓的軟墨放在木樁上,這時工人師傅用一個很重的錘子捶打,將材料再次融合。就在工人起身的一瞬間,我隱約看見有些長條棍似的東西,在工人板凳上晃動,我正感覺迷惑,講解員介紹,這也是用來壓磨的,原來當工人坐下揉搓墨時,板凳下的長棍也在身體的壓力下揉壓墨塊,真是手腳齊用,全身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
我不禁折服于他們的智慧,簡單的工具里隱藏著“高科技”。黑色墨條在工人師傅們嫻熟的操作中一塊塊地呈現(xiàn),整齊地擺放在木板上,像列隊整齊的士兵一樣。
接著我們又去參觀了油煙取墨過程。油煙取墨是將動物油和植物油放進火里燃燒,燃燒以后掉落的煙灰黑黑的,很像煤炭,再在這種原料中加入中藥和膠等物質,就成為塊形墨的原材料了。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墨是可以喝的,因為它也是一味中藥。我又不禁感嘆:古人真是聰明,就地取材,用生活中非常普通的原料,便可以制成既可以寫字又可以治病的“黑金子”。
現(xiàn)在人們用墨寫字是一件很容易辦到的事,但在古代,墨是專供皇帝和貴族子弟或大戶人家使用的,所以聰明的徽州人為了提高墨的“顏值”,就在墨條上涂上各種精美的圖案,讓人們在使用同時,也會有視覺的享受。
活動快結束的時候,我們還親自體驗了在墨上繪制圖案的工作。這些看起來很簡單的工序,到了我的手中卻變得如此的艱難。一方小墨上面要繪制栩栩如生的動物或顏色鮮艷的花草圖案,談何容易啊,畫筆在我的手中總是不聽使喚。我知道需要成年累月成千上萬遍的練習,才能夠畫出看似簡單卻非常繁瑣的圖案,這就是所謂的“工匠精神”吧!
今天的參觀讓我明白:為什么徽墨可以作為徽州文化代表之一代代流傳?為什么徽墨可以讓徽州人如此驕傲,讓外地人如此癡迷?因為它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書寫文明,記錄歷史,而且一方墨的本身就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它閃爍著我們徽州人的智慧,承載著徽州的文化,帶領一代代的徽州人走向更加值得書寫的未來。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