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是一部由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的小說,講述了一個充滿血淚的社會悲劇。小編整理了一篇網友對這本書的讀后感,下面就一起來欣賞吧!
首先,請允許我吐槽下這個濃濃的翻譯腔,閱讀這個大塊頭的過程中,曾一度想要放棄,但心中仍然有著對拉斯科利尼科夫最后命運的好奇,或許正因為這種心態(tài),會有走神的時候,全本讀完,只能說清楚它的劇情結構,如果深討論其中的細節(jié)和手法,很多我可能都一知半解。當然,能夠深入人心的才是最重要的內容,而它往往承載著作者想要表達的精神。
毫無疑問,這是一本“反罪”題材小說,從書名也可見一斑,拉斯科利尼科夫所遭受的心理磨難,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勸慰所有心懷悸動的人兒。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厲害,把那種心理活動寫到了極致,跌宕、懷疑,讓人情緒糾結,欲望不能。會想到之前看的一部電影《夢之安魂曲》,劇情的發(fā)展,生動的刻畫,雖然沒有特意去控訴,但卻達到了非常好的反毒效果!蹲锱c罰》也是,我們看不出作者對“罪行”的反復抨擊,但卻讓每一個讀者內心發(fā)憷。
內容上來說,大家也都在談論這點,即拉斯科利尼科夫對于罪行的美化和申辯,“我殺死了一個可惡的、有害的虱子,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她對誰也沒有益處,她吸窮人的血,殺了她可以贖回十樁罪,這算罪嗎?”理由的冠冕堂皇,反映出的是人心的脆弱。
人是習慣自我安慰的,在現實生活中,碰到不堪的事物,我們總會去試圖找理由讓自己能夠心安,稍微好過一點。這種保護機制當然是有價值的,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精神崩潰。拉斯科利尼科夫也是如此,在酒館聽到別人與他一致的觀念,也是讓那份理由更加具有說服力,是的,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方式而已。
“一種僅為繁殖的同類的材料”和“為著美好的未來而破壞現狀。”拉斯科利尼科夫將人分為了兩種,而這上升到了價值觀,把自己放在一個道德制高點上,而作出宣判,他甚至將自己類比為拿破侖,“為著實現自己的理想,他甚至有必要踏過尸體和血泊。”這樣的人是“全人類的恩人”。在這之前,他提出疑惑,為什么那些人通過各種殘忍的方式奪取人的生命,最后還能被人奉以英雄的名頭?我也發(fā)出了同樣的疑問,要么是從主觀的立場去評定,要么是循著世人所謂的大義,只要他帶來的價值是對后人有益的,那么他便可能被眾人敬仰。而這個“后人”的范圍,有大有小。
拉斯科利尼科夫已經陷入到了自己的世界中,思想扭曲,不是看不清,倒不如不愿意看清,從前文的種種描述,不難看出他對于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抱怨,似乎也懷有孩子氣般的報復心理。
人都是復雜的。書的后半段,拉斯科利尼科夫幾近崩潰,當初的信念成為了絆腳石,他渴望去贖罪,但這又讓他很沒有尊嚴似的,支離破碎,一廂情愿。在法庭的宣判中,拉斯科利尼科夫未曾為自己辯駁一句話,甚至對于減刑沒有絲毫的慶幸。這條救贖之路對于加害者同樣是漫長的,放下后,反而希望通過深重的罪罰來減輕心里的痛楚。
書的結尾還是美好的,沒有想到作者選擇了通過“愛情”來讓拉斯科利尼科夫重獲新生。女人改變男人,女人改變世界。愛情的力量真的偉大啊,《美麗心靈》《國王的演講》還有很多的書籍或者電影,能夠遇到一個良人真的是何其有幸!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