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十三年》是一部于2016年播出的電視劇,該劇主要由朱迪·科默和阿奈林·巴納德等主演,網(wǎng)友們對這部劇的評價是怎樣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01
意外在優(yōu)酷看了這部片子,原因竟是譯名《為奴十三年》讓我聯(lián)想到為奴十二年的緣故。
很好的片子,不知道別人怎么看,我覺得這是女主的自我救贖的故事。
女主被綁架的時候只有13歲,可以說整個青春期都在一個綁架犯手里度過。她的孤單無助,對罪犯的心理依賴都源于此,甚至曾以為自己對綁架犯產(chǎn)生的情感也許是愛情。所以逃出生天回歸后對家人朋友都缺乏信任,加上生活空白帶來的巨變讓她恐懼不已。她回歸的很長時間就是心理依賴于一個人,初戀,妹妹,閨蜜……然而一切都已經(jīng)改變,而且生活就是生活,沒人能24小時全天候只守著她一個。她甚至后悔過逃跑,她對自己的經(jīng)歷撒謊,親友也讓她不能完全依賴而恐懼加深。直到她被懷疑是殺人犯,母親表達了對她無條件的信任和愛,她才意識到無論如何改變,愛她的人始終都會愛她,她完成了心理上的信心重建。
極至結尾為救人再次落入綁架犯之手,她重新建立起的對家人朋友的信任,讓她不再被惡人言語迷惑和嚇倒,充滿勇氣的機智的反抗,背后是她渴望徹底擺脫噩運回歸家庭的決心!最終惡人死,自救成。在這個過程中,她周圍的人也懂得了自己生活中的位置,算是皆大歡喜吧。
槽點就是英國警察,真的就是廢柴。女主除了靠自己就是靠自己,警察除了懷疑騷擾沒起到啥積極作用。
Ivy演員年紀不大演技到位,每個顫抖和眼神都極好地表達了女主的內(nèi)心,必須贊一個!片子不長卻感覺很長,因為細節(jié)多懸念多,很不錯。
02
編劇敘事能力非常棒,一是通過警察對Ivy的追問拼湊出她這13年被囚禁時的畫面。直到女警推斷出Ivy愛上囚禁者,并且在包庇他的罪行,劇情反轉(zhuǎn)并被推到高潮。二是通過Ivy的視角,來看13年后家人、朋友發(fā)生的改變。父母雙雙出軌、初戀結婚,好友出柜。這些突如其來的改變讓她覺得自己被拋棄,甚至還不如回到囚禁者身邊。不過好在編劇沒有讓劇情流于“五十度灰”的俗套。
刷完第一季,內(nèi)心非常壓抑。我想編劇不僅僅想要表達斯德哥爾摩效應,還在拷問人性:警察通過撕開Ivy的傷口來追查罪犯,母親利用父親出軌掩蓋了自己精神出軌,妹妹起初對Ivy身份的懷疑,初戀隱瞞結婚的事實。Ivy明明已經(jīng)逃離地下室,但卻并非真正的自由,生活里充滿了無處可逃的窒息感。就像我們所有人一樣,不過是從一個坑到了另一個坑。
成年人的路,每一條都不好走。
03
一口氣看完《失落十三年》,女主從大火里跑出來獲得重生那一刻,心里懸著的石頭終于落地。靜下心來想一想,如果這劇的結尾女主慘死,也說的通。她可以被塑造為悲情角色,被囚禁十三年舍命逃出,與外面世界格格不入,渴望被理解,被救贖,但物是人非。父母離異、初戀結婚、妹妹訂婚,每個人都開始新的生活,只有自己停在原地,最后又舍命救人。也可以側面反應英國警察到底有多傻逼。導演估計不是想讓女主重生,是想給看劇的人一個機會,所以最后才出現(xiàn)了這么倉促的結局。
導演太貪心,他既想通過懸疑、驚悚抓住人心,又想告訴人們,不要奢求別人理解,你活下去的唯一希望是自救。但是看到第五集,女主又被抓回去,我真想罵一句“臥槽”,之前所有的懸疑全是屁,忽然想通了為什么女警去查看現(xiàn)場全是晚上,而且總是單獨行動,導演就是要故弄玄虛,故意營造那種陰森的氣氛,但是就算是挖出多年尸骨也解決不了導演欺騙觀眾的事實。明明就是被囚禁了,你好好說說接下來干什么,所有的回憶和追溯都要以拯救女主內(nèi)心為基礎?墒菍а莶恍,為了和《房間》區(qū)分開來,非要打上“驚悚”的標簽,找了倆警察,不停的挖掘女主背后的“黑暗面”,然后把觀眾集體帶偏,女主做什么都帶著“心機婊”的即視感。甚至彈幕里好多人都說“女主為什么回來,破壞了所有人的生活”。等到導演放大招時,也只是靠最后短短幾分鐘扭轉(zhuǎn)了劇情,告訴所有人想錯了,女主不是心機婊,是受害者。拍電影不是惡作劇,最終目的是想要通過電影傳達一種價值觀,而導演完全就是奔著打觀眾臉去的,幸好看多了國產(chǎn)劇的我們已經(jīng)習慣被打臉,所以不在乎再來一次。
這劇最大亮點估計就是女主演技,她配合導演完完全全的騙了觀眾四集,讓大家不停的猜女主的迷之微笑,囚禁十三年和綁匪的斯德哥爾摩癥之類的,而忽略十三年來她所承受的煎熬和痛苦。忍著看完再吐槽的精神,我現(xiàn)在終于可以放肆的罵導演一句“裝逼招雷劈啊”!順便把這句話送給腦殘的男警察,謝謝你的智商貢獻,才得以讓女主撐死這五集!
04
“斯德哥爾摩癥”是我在某視頻網(wǎng)站本劇的簡介上看到的,說女主為奴成癮,戀上罪犯。首先,來自百度百科的解釋:“斯德哥爾摩癥”是指人質(zhì)對劫持者產(chǎn)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的手中,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是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們便采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tài)度,把解救者當成敵人。的確“斯德哥爾摩癥”的確在女主身上有所體現(xiàn),但是如果簡單地說女主為奴成癮,這就不大嚴謹了。如果當奴隸成癮,那為何才開始要逃出來呢?難道是女主戒癮了?這邏輯不通!所以這樣草率地對女主剖析是不科學的。如果單純從為人情感上去理解可能會更貼切一些。
女主被囚禁十三年,與外界隔離,綁架犯將她與家人朋友分離,并且對她施加暴力,這是讓她痛恨的,可是另一面綁架犯對她卻有愛,雖然是病態(tài)的。罪犯在十三年中給女主洗腦,希望她能留在自己身邊,和自己組成家庭。可是女主有愛的人,她想回到親人身邊。但是當她回來之后,卻發(fā)現(xiàn)一切都變了。她先去找初戀,可初戀已經(jīng)結婚。她以為男警官會理解袒護她,可是后來卻被女警官說服并且隨著案件的發(fā)展而改變了對她的態(tài)度。她又去找妹妹,但是妹妹早已訂婚,后來又得知爸爸有了婚外情。就在她和閨蜜關系拉近的時候,她又因為狄倫的事被拘留,在盤問中,因為媽媽的勸說才道出真相。在第二次的綁架中,她的反抗都體現(xiàn)著她并不是為奴成癮,她更愿意的是回到家人身邊,而不是和綁架犯在一起。雖然女主的確一直在尋找精神的依賴,可是這也正是人性中最普遍的,更不用說一個與世隔絕十三年的孩子了。
如果真的要給女主對罪犯的感情做一個合理的解釋,只能說:女主很善良,雖然她被囚禁十三年之久,心理上仍然有保留孩子的特點,但是也正是這孩子的純良心靈使得她可以明白,理解和原諒。對于罪犯的信息的保留,我想也是她不想罪犯受到懲罰,對罪犯病態(tài)的愛的一種回報吧。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