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是一部由美國作家伍綺詩著的書籍,小編整理了一些網(wǎng)友們對這本書的觀后感,一起欣賞吧!
01
自卑的中國學(xué)者詹姆斯,自私的瑪麗琳,家中地位堪比明珠的利迪亞,被不斷忽視的內(nèi)斯,哦,差點忘了,還有最不起眼的漢娜
他們,統(tǒng)統(tǒng)給了我無窮無盡的震撼——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六年的巔峰之作——利迪亞死了,那個清晨沒人知道,那是她的解脫
1.
利迪亞,是被父母眷顧著的幸福著的,卻也是最可憐的,她是整個家庭的主體,是每個孩子羨慕心中那塊父母的‘心頭肉’,瑪麗琳悄無聲息的期望帶給她的卻是恍若鉛毯一般的重擔(dān),讓她恨不得用洗臉的瞬間用可惡的水珠浸入皮膚最好能淹死自己,她在獨自承受的夜里歇斯底里地叫喊捶打一切堅硬的知道手指劃破道道血痕,怒視著鏡中的自己憎惡著周圍強勁有力的大氣壓,她的一切都在那個看似整齊有序干凈清爽實則脆弱不堪令她分分鐘盼望逃離的沉悶框架中,她要做的就是微笑,微笑,一直微笑,然后做個聽話學(xué)習(xí)不讓人失望的的乖寶寶,生日禮物就算是成堆的生物書抑或物理研究課本她也只能忍著強烈的嘔吐感,她內(nèi)心一塵不染純凈如水卻也如洪水猛獸般咆哮著暴怒著迸發(fā)著叛逆著,她是刺眼陽光下乖巧白皙掌心中一成不變的蒼老紋路,也是石子被狠狠拋向湖中飛濺而起的瘋狂水波,一路馬不停蹄滔滔沖向著墮落的深淵,一去不復(fù)返。
2.
內(nèi)斯,莉迪亞的哥哥,鑒于可憐蟲和被愛的孩子之間,他簡單著孤獨著,卻也渴望著,他怕見到父親詹姆斯臉上對他露出果不其然的失望表情和母親瑪麗琳對他毫不介意如同陌生人般地在家中餐廳淡然路過時嘴中哼著小曲‘莉迪亞,我親愛的莉迪亞’,嘴中咀嚼著的早餐似乎也嘲諷他的異想天開讓他恨不得用刀叉撕碎這個狗日的旁觀雞蛋,他悄然嫉妒這份不加修飾的親情并狂暴地想找人嘶吼辱罵一番卻也愈加同情全身遍布替父母完成使命包袱即將搖搖欲墜的莉迪亞,對宇宙的渴望在詹姆斯毫不留情的巴掌下反而愈加濃烈地同漩渦般席卷他的心臟,沒有哪一刻在‘成為1981屆哈佛錄取生’的信封姍姍來遲之際有讓他離家之感如此強烈的時刻,似乎,瑪麗琳在兒子額頭上奉獻出那個吻時,他在家中的地位也沒那么重要了,他渾身的細胞瘋狂涌動著叫囂著,勢必要逃出生命的牢籠和可怖的枷鎖,不知有沒有那么一刻,內(nèi)斯明白自己遠比莉迪亞幸運?
3.
漢娜,內(nèi)斯和莉迪亞的妹妹,讀到這個名字的時候腦海中直接想到的是‘Pretty Little Liars’中最沒存在感的胖女孩,她是不能用‘存在’這個詞來形容的,她喜歡一個人躲在餐桌下靜靜地看著家中另外四人相親相愛,漢娜或許是那個從不被期望著出生的棄兒,她內(nèi)心苦澀卻強迫自己堅強著,畢竟,有限的愛都被用到莉迪亞和內(nèi)斯的身上,哪還會有她的份?她羨慕著莉迪亞是唯一遺傳母親藍眼睛的孩子能得到父親詹姆斯和瑪麗琳的愛卻也樂于見到莉迪亞處在無生壓力堆砌下處于爆發(fā)的邊緣,報復(fù)的快感席卷著她幼小的神經(jīng),她無比感謝著上帝的公平并自得享受地觀賞莉迪亞在餐桌上拿著刀叉恨不得撕裂盤中之肉卻只有強忍的憤怒,這時她眼中的莉迪亞不過是個跳梁小丑而已,不受寵的漢娜就算嫉妒著莉迪亞她的內(nèi)心終究是一汪清水般的純凈,莉迪亞死后詹姆斯時隔很多個‘世紀’第一次僵硬的擁抱這個女兒的時候,漢娜一定以為空中下起了紅雨。
4.
詹姆斯和瑪麗琳,自帶中國自卑血統(tǒng)的男人和驕傲自私的女人,生命的結(jié)合組成這個角色奇形怪狀的家,瑪麗琳說‘詹姆斯,結(jié)婚后,我發(fā)現(xiàn)我生命中只有家庭,孩子,瑣事,可是這不是我要得生活’,于是,她歡天喜地流著眼淚離家出走租個公寓重新重拾學(xué)業(yè),一邊自言自語著‘還來得及,莉迪亞,詹姆斯,請原諒我’,莉迪亞死后她歇斯底里不懂人情味生生用刻毒的語言把自卑的詹姆斯逼到能帶給他男性成就感的女人懷中,愛情是場盛世煙花,他們相愛相殺。
不言而喻無庸贅述的原諒濃墨重彩了故事的結(jié)尾,勾勾指頭兜兜轉(zhuǎn),問藍天,是不是已回到從前?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利迪亞死了,那個清晨沒人知道,那是她的解脫……
你,又是其中的誰?
02
與眾不同,二等公民,深度自卑,融不進去的世界!
中國勞工的后代,除開讀書一無是處,苦學(xué)物理化學(xué),挑戰(zhàn)世俗權(quán)威,一心想成為女醫(yī)生的白人女子,一個想追求與眾不同,一個想融入大眾,這樣不對,錯的太離譜,然后呢,最大的錯誤是把自己的夢想壓在子女的身上。
離家出走的媽媽,崩潰而不知所措的爸爸,驚慌失措的兒女,對于母親的回歸愿意犧牲一切,只是希望媽媽在,所以,是的,媽媽,好的,媽媽,假笑,謊言,體貼,一切只為了討好媽媽不要離開,小心翼翼討好的孩子真可憐,恐懼,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想要什么,只有深深的恐懼,自覺的充當(dāng)全家的粘合劑,寵愛越多,期望越大,五歲到十六歲,承受太多的負重,唯一的盟友哥哥終于可以逃離時,多么的驚慌失措和絕望,父母沒有和諧的感情,父親對血統(tǒng)的自卑,母親對自我的失落,在這個窒息的家,一刻也不想多待,死,是解脫,也是開始,不能再這樣錯下去,或者是一種儀式,剛開始她沒有想去死?!
最終父母都意識到怎么錯的這么徹底,還好不算太晚,生活還得繼續(xù),還有愛繼續(xù),被忽視的小女兒可以重來,那么哥哥呢,也不會忘記自己的盟友,愧疚,當(dāng)初只想到自己的逃離,忽視了妹妹的掙扎和絕望!
如果你不想笑就不笑,小妹妹會記得姐姐的叮囑,特立獨行就好,不討好就不累,能自我點多好!
03
這絕對是一部西方傳統(tǒng)家庭的生活記錄本,是對父母教育子女的警鐘長鳴。
莉迪亞的死是可悲的,
父母何必固執(zhí)于她的學(xué)習(xí)和生活,
所謂的操碎了心,
卻把壓力付之于她,
讓她愈來愈無法喘息。
一個身心還脆弱的女孩,
如何尋找真正安慰心靈的伙伴?
深夜獨自一個人走向湖畔,
與該死的壓抑窒息的生活一起沉入湖底。
莉迪亞的死又是可喜的,
她果斷斷送了父母的驚天白日夢。
她終于解脫了生活中的無奈和壓制。
四周壓抑感的家庭讓人不寒而栗,無人傾訴的她讓人無不愛憐。她開始肆意妄為,隨便獻出自己的初夜,只是因為內(nèi)心的孤獨無處安放;學(xué)習(xí)上隨遇而安,只是因為她想讓父母真正明白她的思想;她開始做叛逆者,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乖鳥,而可悲的是父母由于過多的溺愛,卻不知道莉迪亞的一舉一動,多么愚蠢!
漢娜(小妹妹)是唯一看到幕后真相的可憐人。由于父母對莉迪亞的百般溺愛,她從一開始就不被父母所愛待,但她仍深深愛著她的家人。她努力想成為姐姐的傾聽者,卻心有余而力不足。莉迪亞說她是不會明白的,因為莉迪亞的孤獨并不是一時而起,而是生活的重重噱頭和壓抑造就了她--徹底的孤獨患者,她覺得沒人可以理解她了,沒人可以傾聽她了。于是,那個夜晚,獨自一個人走向深淵,帶著理想的幻滅,一同沉入水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最后的最后,父母把愛都轉(zhuǎn)移到了漢娜的身上,因為他們把她當(dāng)做了她們的楚楚動人的女兒--莉迪亞,這時候漢娜的成長是否會埋上一層無盡的面紗?我想不會的,畢竟?jié)h娜是聰明可愛的人兒!她雖小卻目睹了姐姐的悲劇人生,她的心靈必須變得強大起來,足以殺死父母的溺愛因子!
身為華人的作者花了幾年功夫,營造的家庭氛圍和故事情節(jié)頗為有感,可憐天下父母心,只是愛的魔法需要游刃有余,適度而至,教育如此,這般甚好!
04
生病的時候容易犯困,犯困的時候容易亂想,小說的畫面、現(xiàn)實的事件、夢里的場景如走馬燈一般輪番上演。外面老人兒童吵吵鬧鬧、屋里球哥糖妹(兩只狗)時不時嗚咽幾句,手機鈴聲電視聲音還有斷斷續(xù)續(xù)的咳嗽聲,世界的噪音就在我耳邊向我叫囂。
幸運的是,這些噪音給我的是生活的氣息,噪音里充滿著家的溫暖,有熱騰騰的符合胃口的一日三餐,有從早至晚的無聲陪伴。而可憐的莉迪亞沒有。她在不堪負荷的噪音壓力下選擇了日復(fù)一日的沉默和接受,當(dāng)終有一日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時候,當(dāng)她明白真正的自己的時候,她卻走向了死亡,當(dāng)湖水滅過頭頂,當(dāng)水壓充滿全身,或許才是她最放松的時刻,因為明天是真的充滿了希望,真正屬于自己的希望。
可能我不該把自己和莉迪亞相提并論,但我相信其實每個家庭的小孩都是一樣的,或者說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因為都曾經(jīng)歷過小孩的階段,甚至長大了也還是一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小說用兩代人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的信息。平凡的家庭,瑣碎的日常,微小的細節(jié),每一個細胞都在呼喚著自由,但每一次呼吸都承載著期待的壓力。
對于莉迪亞來說:
“莉迪亞自己——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盡管她不愿意成為這個中心——每天都擔(dān)負著團結(jié)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不斷涌起的苦澀泡沫。”
對于母親瑪麗琳來說:
母親瑪麗琳認為是自己的母親束縛了自己的生活,所以她不會重蹈母親的覆轍,會“幫助莉迪亞實現(xiàn)她力所能及的目標,她將傾盡余生指引莉迪亞、庇護她。”然而她不知道的是,每一次她的看似詢問其實都讓人無法拒絕,每一次她的征求意見其實都已經(jīng)有了期待的答案,女兒莉迪亞不愿意辜負期待,所以只能“是啊,嗯啊,好的”這樣回答母親。
對于父親詹姆斯來說:
從小經(jīng)歷過的種族歧視、人際關(guān)系的失敗都讓他格外關(guān)注女兒的交際,希望她結(jié)交更多的朋友,連精心挑選的生日禮物都是一本關(guān)于如何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書。收到書的時候,“莉迪亞覺得她的心仿佛掉進了冰窟窿,而且,它在逐漸離她遠去。”
融洽的家庭氛圍下面是一顆被壓的支離破碎的心,所有人都知道,莉迪亞是一個善良的女孩兒,她努力維持著家庭的平衡,用小小的肩膀撐起整個家庭的重量負重前行;她也是一個可憐的女孩兒,在愛的名義里,忍受著瑣碎的卻源源不斷的壓力。她的悲劇告訴我們愛與自由的辯證關(guān)系,讓我們思考家庭教育的問題,讓我們體會“擺脫他人的期待”和“找到真正的自己”的意義。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呢?在此之前,還不算太晚的時候,不妨多看看身邊愛著的人吧。
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角色讓我感到痛心,那就是小女兒漢娜。正如她在這個家庭的地位一樣,她在這本書里仿佛也沒什么存在感,她就像一個透明人一樣貫穿始終卻掀不起任何波瀾。
“他們把漢娜的搖籃搬進閣樓上的臥室,那里堆放著他們不再想要的東西。甚至等漢娜長大一點之后,他們也會時常忘記她的存在——比如有天晚上,瑪麗琳在餐桌上擺了四個盤子,直到漢娜來到桌邊,她才意識到少拿了一個。”
“漢娜也仿佛明白她在家庭這個宇宙中的位置,她從安靜的嬰兒成長為善于察言觀色的小孩:她喜歡躲在角落和柜子里,還有沙發(fā)后面、桌布底下,退出家人的視野和腦海,從而確保家中的領(lǐng)土劃分不會出現(xiàn)絲毫的變動。”
天平有偏重的一方就會有偏輕的一方,小女兒漢娜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了起來,唏噓的同時不得不感嘆她的美好,她仿佛站在局外,能看清所有真相,而且努力的讓大家回到正軌,雖然她的力量如此渺小。她的懂事讓人心疼,姐姐莉迪亞溺死后,“雖然沒人刻意制定規(guī)矩,但她已經(jīng)知道,家里的新規(guī)矩是:別提莉迪亞,別提那個湖,別問問題。”
2
還有很多類似的故事在發(fā)生,一個備受期待的哥哥或姐姐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了人世,成為了家庭不可言說的創(chuàng)傷,一個小心翼翼長大的弟弟或妹妹在無聲的環(huán)境下默默承受著家庭的壓力,日劇《你教會了我什么最重要》里的學(xué)生佐伯光,小說《步履不!防锏臋M山良多,都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沉重前行。
幸運的是,他們最終都找到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不可避免的是,“人生,總有那么一點來不及。”等到我們真正領(lǐng)悟的時候,又是更久以后的事情了!稛o聲告白》和《步履不!愤@兩本書對于我的意義,可能就是能在前人的經(jīng)驗里更多一點理解“好好看看身邊的人”這句話吧,不用一個遺憾來彌補另一個遺憾。
《無聲告白》的結(jié)尾里父親詹姆斯趕回家中,嘴里不停地念叨著“還不算太晚。還不算太晚。”欣慰的是,在那個夏天剩余的日子里以及往后的很多年中,他們之間都學(xué)會了如何真正的表達自己,展示真正的自己。
我想,這或許才是“真正的自己”的含義吧,不用刻意追求、不用討好忍受,在愛的人面前展示真正的自己,表達真實的想法,然后給予理解互相扶持,在平凡的生活中生出一點有趣的故事來。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