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鳥》是一部由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卡洛著作的小說,不知道各位小伙伴們有沒有看過這本書呢?小編整理了一些網(wǎng)友們關(guān)于這本書的讀后感,一起欣賞吧!
01
三代政治家情婦的故事。
折射出了澳大利亞的國家的形象,始終是歐洲政治家的情婦。
第一代的情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英國駐愛爾蘭大臣。女主出身愛爾蘭貴族,心甘情愿的做了情婦懷孕,迫不得已遠(yuǎn)走新西蘭,生下來二代情婦。
二代在澳大利亞南威爾士首富家庭長大,卻心甘情愿的從小愛上羅馬天主教的紅衣主教,生下來三代。三代作為澳洲演員在倫敦成名,勾搭上了西德的部長。
唯一一個正常的人是一個小兒麻痹后遺癥婦女,她痛斥了澳洲男人的缺點(diǎn)。可是,這個就是宿命吧。
02
這部作品我是很早之前就接觸到了 不過之前接觸到的都是名字而已 據(jù)說是澳大利亞的飄 又是一部很悲傷的作品 覺的和百年孤獨(dú)相比 還是有種在伯仲之間的感覺。
這部作品中基本上都是愛情的隔閡 最大的我覺的就是梅西和拉爾夫之間的感情,同時也是菲爾娜和帕迪之間的感情 就好像荊棘鳥
也許這里面的感情就沒有一個好的結(jié)局 梅西和拉爾夫的兒子戴恩最后前途倒是很不錯 梅西把全部的希望都給了他 但是最后也去當(dāng)了傳教士,沒有去娶妻生子。在拉爾夫身邊前途倒是很不錯 但是最后沒有一個好的解決 最后給因?yàn)榫热私o淹死了。
梅西和盧克的女兒朱絲婷和雷恩的愛情還算是圓滿 但是畢竟朱絲婷因?yàn)榇鞫鞯乃酪恢笔枪⒐⒂趹训淖詈笠矝]有原諒自己 不過愛情倒是很圓滿的吧。
喜歡一日千里的筆法 寫的內(nèi)容進(jìn)度很快 但是內(nèi)容豐富卻沒有顯得多余 這個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dú)一樣 看過之后才知道這是一個長篇小說 有五百七十多頁吧。
這算是上個世紀(jì)的澳大利亞的人的發(fā)展 有的時候靠天 有的時候要運(yùn)氣 最主要的看自己的家庭教育之類的 知道一個家庭的習(xí)慣給自己孩子未來的是有多大的不一樣的
拉爾夫的一個舉動改變了梅西一家 同時也改變了自己,自己成為那種大主教 但是想想他的成功沒有人去看沒有人去欣賞到最后也未必是一件好的事情 但是梅西最后愛的還是他,這是我覺得很欣慰的。最后兩個人的聊天確實(shí)平淡中有著很大的波瀾。
德羅海達(dá)的時代要終止了。是的,不僅僅是時代。讓未知的后人去重新開始這種循環(huán)吧。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對此有片刻的追悔。 鳥兒胸前帶著棘刺,它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qū)趕著,歌唱著死去。在那荊棘刺進(jìn)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dāng)我們把棘刺扎進(jìn)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jìn)胸膛。
這個最后的結(jié)局 沒有人知道解決會怎么樣 只是會陷入無盡的循環(huán)中吧
回憶就是這樣的,即使是那些充滿深情厚愛的回憶也概莫能外,好像腦子里有一種無意識的愈合過程,盡管我們曾痛下決心永勿忘,但它依然能使創(chuàng)傷彌合。
這句話寫的非常的好 我還比較年輕沒有經(jīng)歷過這樣的情況 都說小說可以有種感悟 是這樣的 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吧
我們各自的心中都有某些不愿摒棄的東西,即使這東西使我們痛苦得要死。我們就是我們,就是這樣。就像古老的凱爾特傳說中那胸前帶著棘刺的鳥,泣血而啼,嘔出了血淋淋的心而死去。因?yàn)樗坏貌蝗绱,它是被迫的。有些事明知道行不通,可是咱們還是要做。但是,有自知之明并不能影響或改變事情的結(jié)局,對嗎?每個人都在唱著自己那支小小的曲子,相信這是世界從未聆聽過的最動聽的聲音。難道你不明白嗎?咱們制造了自己的荊棘叢,而且從不停下來計算其代價。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并且告訴自己,這是非常值得的
人生最無奈的地方就是知道某件事情卻沒有改變的勇氣吧,這也會是真正可愛的地方了。
他幾乎沒有意識到痛苦,只是對梅吉的胳臂摟著他,以及他的頭倒在她懷中的這種狀況感到心滿意足。但是,他竭力轉(zhuǎn)動著身體,直到他能看到她的眼睛,看到她。他想說,寬恕我吧,但是他明白,她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寬恕他了。她知道,她從中已經(jīng)得到了最美好的東西。隨后,他想說一些非?鞓返脑,使她能得到永遠(yuǎn)的慰藉,但是他明白,這也是不必要的。不管她是什么樣的人,她會承受任何事的。任何事!于是,他合上了雙眼,聽?wèi){自己的感覺所至,在最后的一刻,他忘掉了梅吉。
這應(yīng)該是拉爾夫死的時候的一個場景 在我爺爺去世的時候家人們都在翻看這個人的一輩子 會提及到很多我不是了解的東西 那些藏在塵埃中的回憶 想想一個人一輩子 遇到一個愛的人 中間會經(jīng)歷著怎么樣的磨難 就是這樣 我們需要的就是好好過每一天 一個人珍惜的就只有一輩子 (這樣的理論我是不信佛的 不相信什么三生三世 要的只是我回憶起來有那種美好 )
也許現(xiàn)在經(jīng)歷的東西還很少 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苦痛之類的 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那種感覺吧。
每個人都會有一輩子放不下的東西 不知道緣由或者是什么
03
都說人和人靠緣分,其實(shí)人和書也是靠緣分的,荊棘鳥這本書在十幾年前的高中就聽說過了,只是覺得這本書的名字非常美,在后來的若干年里,曾經(jīng)多次讀到序言,但始終是有了開頭沒有繼續(xù),直到最近一個月,斷斷續(xù)續(xù)的品讀完。
很慶幸,我在一個臺風(fēng)前夜的周六完成了荊棘鳥的閱讀,這樣有利于不緊不慢的細(xì)細(xì)品味小說遺留下的味道。曲終人散,故事中死去的人已經(jīng)死了,活下來的人也還總會死去,他們都幸福過,痛苦過,可總體來看,總是許久的痛苦帶來屈指可數(shù)的幸福,主要是因?yàn)樘焐湴粒?/p>
菲、梅吉還有朱思婷,都帶著這股勁兒,這是她們痛苦的源頭,或許低下她們高傲的頭顱,心平氣和的接受生活,會有一個平凡的幸福,但是她們偏不,因此承受著很多本不該有的痛苦。但是,誰能一定說她們不幸福呢。正如題記所講,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chuàng)來換取,所以她們總是喜歡挑選一個最尖最長的荊棘,然后插入自己的胸腔,慢慢體會這重痛楚,然后換來世人不太能觸碰到的幸福,強(qiáng)烈卻又悲痛的幸福。
母親菲是這樣做的,為了浪漫不羈的有婦之夫,承擔(dān)了大小姐忌諱的未婚先育,被家人掃地出門,嫁給了大地一樣的普通男人-帕迪,一直隱忍自己的情感,直到多年后帕迪逝去,她又在胸口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荊棘——本來一直愛著的丈夫。
女兒梅吉,無需多說,至始至終,都是那樣義無反顧,卻又極其克制的愛著一個注定不能在一起的拉爾夫,天空中的一輪明月,哦!多么形象的表達(dá)啊,很多時候我不得不贊嘆這位懂得寫作的女作家,為什么總能巧妙的用文字表達(dá)一切。自從身體里那個扭捏造作、癡情妄想的“詩人”死去后,我就很少相信文字的力量了,對于夸張華麗的詞匯具有后天的抵抗和厭惡,但是麥卡洛的文字卻總是那么的恰當(dāng),就像一個經(jīng)驗(yàn)豐富的外交家,總能在合適的場合給出最合適的話詞。
孫女朱思婷,我想我肯定會和雷納一樣,不可救藥的愛上這樣的朱思婷,因?yàn)樗龝r時刻刻都不想被感情束縛,但是她的感情卻是另一種熱烈,帶有敵意和挑釁,但我確定自己絕對無法向雷納一樣最終與之陪伴,因?yàn)槲也粔驈?qiáng)大,要說我最像誰,應(yīng)該是里面的拉爾夫了,雷納可以至死不渝的,在不失去自我原則的情況下,挑戰(zhàn)與愛一個人,并且拿出行動,而我只能像拉爾夫一樣,將感情深深的埋藏在心里,同時不得不和自己的其他欲望作斗爭,從而陷入自我的矛盾中。朱思婷是這里面唯一一個不喜歡拉爾夫的女人,和極少數(shù)極少數(shù)不喜歡拉爾夫的人。她一樣在痛苦,一樣拿雷納這個荊棘狠狠的刺痛自己,但是好在雷納這根刺最后還是耐心的等待她,最終在一起。
倒是書本德羅海達(dá)莊園的男人們,卻是一個個靦腆的樣子,一輩子沉寂在牧場里,終身與兄弟、與牛羊、與干季雨季呆在一起,與愛情和女人無緣。我猜測,他們心中同樣懷有德羅海達(dá)莊園女人一樣的炙熱情感,但是卻用了另外一種方式,像大地一樣安靜,從不喧鬧,從不索取,沉默的,將愛給予身邊的人。無論是少言寡語、樸素的鮑勃,還是年輕時爭強(qiáng)好勝,年老背負(fù)著沉重的弗蘭克,都先天帶著這樣的屬性。或許他們所沉浸的生活是平靜的,記得有人說過,最幸福的不是心跳急速的開心與驚喜,而是閑而無事的淡然,雖然他們也不得不遇到親人的離去,莊園的災(zāi)難,但是總體來說,我想他們肯定沒有莊園里的女人們痛苦。還有另外一個男人,梅吉的丈夫—盧克,一個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擇手段,為了擁有自己的莊園欺騙梅吉的男人,卻有另一種特色,他從不貪圖享樂,但是卻享受勞動幸苦的快感,剪羊毛、砍甘蔗、坐硬座火車,幸苦對他來講就是蜜罐,就是快樂的源泉,這個人總是讓我恨不起來,真是一個傻頭傻腦的小青年,直到老去也長不大。在梅吉離開他后,再也沒有他最終的消息了,我想他最好的歸宿應(yīng)該就是在辛勤勞作后,大口吃完不會做飯的廚子準(zhǔn)備的晚餐,躺在稻草堆的硬板床上,汗流浹背,伴隨著蚊蟲的叮咬和嗡嗡嗡的叫聲,幸福的累的再也醒不過來。
荊棘鳥啊,荊棘鳥,為何你的歌聲如此的動聽美妙,我相信經(jīng)歷過的人自然會知道。
04
當(dāng)合上《荊棘鳥》,澳大利亞特有的那股廣袤而蒼涼的氣息撲面而來,撲打到我的頭臉之上。
我的眼睛里充斥著南半球這個最大的荒島上奇特而富有生命力的各種動物和植物的影像,我的耳朵里滿是綿羊的叫聲和鐵制馬蹄掌敲打在荒原之上沉悶而密集的聲音,我的鼻端仿佛聞到了剪羊毛工人身上濃濃的汗臭味和閃電劃過干旱已久的草原上空后微微濕潤的水汽的味道。
當(dāng)那只鳥兒找到那根最長最尖銳的荊棘樹枝時,當(dāng)她將那根荊棘插入自己胸膛的時候,當(dāng)鳥兒清脆婉轉(zhuǎn)、凄美刻骨的鳴叫聲響徹這片荒原的時候,我的靈魂恍若被一顆大口徑子彈擊中靶心,碎落一地。
作為一個女性作家,考琳·麥卡洛在《荊棘鳥》中當(dāng)然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惟妙惟肖描寫景物和場景的素描者,宏大而逼真的場景只是表象,掩藏之下的是一層一層深邃而又睿智的思考——對于愛情,對于人性,對于命運(yùn),對于人生……
在《荊棘鳥》的結(jié)尾,作者寫道:“鳥兒胸前帶著荊棘,它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qū)趕著,歌唱著死去。在那荊棘刺進(jìn)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dāng)我們把荊棘扎進(jìn)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jìn)胸膛。”
“把荊棘扎進(jìn)胸膛”,這種自戕式的宣言,正是這本小說的核心所在。
在人與人(愛情),人與自然,乃至人與神(命運(yùn))抗?fàn)幍倪^程中,每個人都在得到,卻又同時在失去;每個人都在歌唱著自由,同時又被刺入胸膛的荊棘深深困住。
可是人存在的理由和意義,不就正在于這樣一種抗?fàn),這樣一種永不放棄自由的理想,并且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價的行動嗎?
愛情所帶來的甜蜜愉悅永遠(yuǎn)與它所負(fù)擔(dān)的悲哀痛苦相輔相成,愛之深恨之切,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而甜蜜與憂傷,一向是愛情的雙翼。
菲奧娜為了愛情,嫁給了一個不愛的男人,遠(yuǎn)走澳大利亞,終其一生都在懷念那個給了她短暫歡愉以及一生痛苦的男人。她倔強(qiáng),卻沉默著,一如羅德海達(dá)那永遠(yuǎn)沉默的天空與大地。
相比母親菲奧娜,梅吉對愛情的態(tài)度更加堅(jiān)定,也更加堅(jiān)決,無論任何東西都無法阻止火一般的梅吉對于愛情的向往與追求。哪怕?lián)踉诼飞系,是至高無上的上帝。梅吉如同席卷荒原的大火,寧可在熊熊燃燒的火焰中化為灰燼,也絕不茍且在無愛的空氣中。
朱絲婷則完全是一個異類,既不同于外祖母菲奧娜的沉默堅(jiān)忍,也不同于母親梅吉的堅(jiān)定狂熱,朱絲婷完全獨(dú)立,獨(dú)立到令男人都無言以對,在戴恩死去之前,她視男人和性只是生命中普通的事件,既不值得激動,更不值得心動。
作者顯然是一個女權(quán)主義者,雖然并沒有完全否定男性群體。但對應(yīng)祖孫三代女性勇敢大膽、甚至不顧一切并且至死不悔地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與幸福,她們的丈夫以及一生的愛人(諷刺的是兩者卻往往并非同一個男人,除了朱絲婷的丈夫雷納)卻多數(shù)顯示著自己的怯懦,自私,冷血,甚至人格分裂。
最典型的便是梅吉的兩個男人——愛人拉爾夫熱衷權(quán)勢,為了野心放棄了愛情;丈夫盧克則根本就是一個完全不懂得愛情為何物的守財奴,他宣稱:“愛!什么是愛?除了女人在想象中的營造之外,根本就沒有這么回事,就是這樣。”
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菲奧娜,梅吉,朱絲婷,她們完美的詮釋了這個道理,并且求仁得仁,愛情帶給她們痛苦,同時也讓她們滿足,她們的愛是自足于愛的。
但《荊棘鳥》的意義卻不僅限于此,這部小說更加讓人著迷的地方在于在羅德海達(dá)那廣袤的荒野與草原,粗糲的植物與狂暴的動物之中,蘊(yùn)含著的那種磅礴不息的生命力,那種荒野對于隱藏在人類文明外表下野性的真切呼喚。
澳大利亞荒野以它的闊大、不羈、獨(dú)立于世的狂傲,如同磁鐵一般將克利里一家牢牢吸附在它的土地之上,不論干旱、大火、戰(zhàn)爭,都不能將他們驅(qū)趕開,甚至將他們深深的融合到自己的體內(nèi),變成荒野的一部分。
在二戰(zhàn)的間隙中返回羅德海達(dá)的詹斯曾經(jīng)看著玩耍的戴恩,對梅吉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不要讓他離開羅德海達(dá)。在這里,他不會受到任何傷害。”——這句話既是之后戴恩命運(yùn)的讖語,也是對帕迪的兒子們最終命運(yùn)的一種預(yù)言式的總結(jié)。
從弗蘭克開始(雖然他并非帕迪的親生子),鮑勃,杰克,休吉,斯圖爾特,詹斯,帕克……他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否曾經(jīng)嘗試逃離荒野,或者甘愿一生奉獻(xiàn)荒野,最終的結(jié)局都是回到荒野,終老于荒野。
荒野上的三代男人,從帕迪到他的兒子們(包括拉爾夫、盧克),再到戴恩,他們對正常的人倫情愛的渴望呈現(xiàn)一個遞減的趨勢,愛與被愛的能力居然在逐漸退化,直至化為虛無。這和作品中的女性那種越來越強(qiáng)烈的反抗意識,對愛情越來越執(zhí)著的追尋,形成鮮明的對比。
如果一定要為這樣的行為尋找一個合理的解釋,我認(rèn)為這是因?yàn)槟行栽谂c大自然抗?fàn)幍倪^程中,逐步被自然所同化,被荒野所吞噬,從而主動或被動的與荒野融合為一體。如果說女性的愛自足于愛,那么男性的愛則自足于荒野本身。
至于梅吉和拉爾夫的兒子戴恩,作為書中克利里家族最年輕和最后的一位男性,他的身上具有太多的象征意味和理想因素。
拉爾夫以為戴恩是梅吉回到盧克身邊之后給他生的兒子,這也是梅吉苦心安排的結(jié)果,并且決定永遠(yuǎn)不告訴拉爾夫事情的真相?墒菑男∩钤诹_德海達(dá)的戴恩長大后卻要投入上帝的懷抱去當(dāng)教士——對苦心孤詣的梅吉來說,這是個如同晴天霹靂一般的沉重打擊!
梅吉決定把戴恩送到羅馬的神學(xué)院,讓在教會中地位崇高的拉爾夫照顧他——她在信中說:“我偷了什么,就還回來。”——可憐的梅吉,還天真的認(rèn)為她只是將拉爾夫的兒子還給他而已?墒抢瓲柗虮撑褠矍樵谙,背叛上帝在后,搖擺在世俗情感與教會的職責(zé)之間,還妄圖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不要忘了,萬能的神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的。
報應(yīng)終于來了,戴恩在希臘度假時為救溺水者不幸身亡。這為克利里家族的最后一位男性抹上了一筆濃墨重彩的道德顏料——可以說戴恩是集一切人類能夠想到的美德于一身的男子,卻如此年輕就回歸天堂侍奉萬能的主。
戴恩的命運(yùn)本身就是一種注定的輪回,以背叛始,以毀滅終;以欺騙始,以虛無終。當(dāng)所有的一切塵埃落定,原本虧欠的被連本帶利的收回,原本貪婪的落了個一無所有的下場,原本墮落的最終白茫茫一片真干凈——給戴恩做完彌撒后,早已登上權(quán)利巔峰的拉爾夫,在無窮無盡的悲傷與悔恨中死去了。
在作者的筆下,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用了半個多世紀(jì)的時間,十多個活生生一般有血有肉的人物,用他們的愛恨情仇,用他們的悲歡離合,也用他們的生存與滅亡,完美的詮釋了人與這個世界抗?fàn)、融合與輪回的宏大主題,也讓我們在掩卷之后,不得不陷入一種可能無益卻一定會有意義的思考:我們到底應(yīng)該怎樣過好這一生?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