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中的設計》是一部由日本作家原研哉著作的書籍,講述了作者對設計的探索,網友們對這本書的評價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01
剛剛轉到設計專業(yè)半年,在了解這個專業(yè)的時候就去網上搜索設計的相關書籍,第一個跳出來的書就是這本《設計中的設計》,將設計用文字表達出來本身也是設計,這個書名也是一種設計,連續(xù)兩個關鍵字都能被檢索到,無論是用哪一個搜索引擎都會搜到這本書的。
不得不說自序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就吸引了我去閱讀,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這也恰好印證了自序中說的“當你讀完這本書覺得自己越來越不部設計時,這并不意味著你對于設計的認識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處邁進了一步。”這一句話像是一劑強心劑,書中也有很多枯燥無味的內容都被讀者自動省略了,不懂正常嘛,作者都這么說了,接著往后看就好了。到了后面產生了很多疑問,同時也有了很多收獲。我不能說看完這本書真的對設計的理解更深一步,但是他確實是從自己的產品上提取了很多設計的思維的視角。
中國的設計教育大多是從用戶出發(fā),分析用戶,研究用戶的特征再去做 一些設計,但是有個很大的問題是,用戶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多的分析結果是錯的,或者說是片面的,這樣的設計根本不能稱得上是好的設計。設計被任務化目標化,視角就變得很窄。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無印良品的品牌理念的誕生,以及自己產品背后的靈感來源,對日用品的再設計是他對日本經濟發(fā)達之后日本人生活的思考之后得到的理念。這樣的理念結合了日本的文化思想(作者自己有詳細的介紹)。之前在別人的書評里也看到說這根日本的禪宗也有很大的關系,無印良品的設計也頗具禪宗的意味。因此很多人喜歡上了這個品牌的設計理念。無印良品是為日本的社會現(xiàn)狀而設計,但他的目標卻是全世界。這其中我們能看到他的視角從來不只是放在用戶身上,他關注的是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經濟的動態(tài),世界的潮流(他在日本人看地圖的方式中很明顯的體現(xiàn)了這點),一個民族的設計特點卻被整個世界所接受,正是因為他很多設計關注到了整個人類的思想意識。
例如環(huán)保節(jié)能的設計,引導人們的理性消費,甚至倡導整個社會的節(jié)約,方形的紙筒,原生態(tài)的火柴都不僅僅是設計了這么一個產品而已,他對于人們的價值觀,審美都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再者婦產醫(yī)院標識的那個設計也令我印象深刻,從人性和情感的角度進行設計,這無疑是最有人性化的地方。人性化的設計總會被所有人喜歡,甚至覺得有點暖心,這也是現(xiàn)代設計的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吧,屬于設計心理學的范疇,如果能很好的進行實踐,設計出來的東西絕對是很受歡迎的。
看完這本書都多多少少明白了什么是日本設計,但是對于中國設計可能更加迷茫了,感到我的路還有很長啊,需要很多的學習才能成為未來的設計師。在這里提醒自己時刻保持廣闊的視角;把握中國文化的本質,立于中國文化而走向世界;學會研究人,懂得人的心理,懂得人性。
02
定位是任何人都可以閱讀的設計類書籍,果真易讀。
大概因為看過IDEO的書,所以覺得還好,倒是對日本的民族性審美又敬佩了些。
如原研哉所說,以審美水平高的區(qū)域需求做出來的東西,水平低的區(qū)域也會接受。再聯(lián)想最近看到的中國佛像毀容性再上色,破四舊等毀滅時代的文章實在是心痛啊。也是,溫飽尚且堪憂,如何捍衛(wèi)文化呢?我們就先丟干凈,然后赤裸地立于世界上,慌亂地從別的地方拉來遮羞布蓋上。罷了。
虛無,謙遜,留白,陰翳美學,日本美學的神性一直在,日本對自然的敬畏也一直在。而我們大概在面對皇權與宗教神性地位相爭下,文化不自信造成上層階級的張揚繁復推崇,自我背棄了謙遜的文人美學。而這謙遜在另外的國度卻發(fā)展出了更為極致的美學。唉。
無印的理念確實是獲益良多,個人認為可以看作是在做民族基層審美的改革,提倡更好的品質和相對低的價格。不以品牌或廉價取勝,而以日常的審美高級取勝。讓人又反思,若在中國,中國的基層審美改革能催生出什么樣的產品和設計呢?由日本的設計史來看,中國大約也快到了那個階段了。
我們這些窮設計師能做到嗎?但愿那個時代快些到來。(希望不要被淘寶和拼多多壓著,始終無法從價格的比拼中脫身)
03
書里,原研哉談到了日本人的邊緣意識,他在書里提到這種意識也許和日本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有關,在亞洲甚至都能算上獨有的。我自認沒有什么盲目的愛國情懷,認為如今的中國在各方面吊打日本。實際情況甚至與此相反,在我心里,我們國家跟日本的差距不是用GDP能夠彌補的。但是,我還是要說,書里所說的這種邊緣意識不僅僅獨存在于日本。所以,在這里我想談一談我們自己的邊緣意識文化,我想用中國國畫作為這個切入點。
一直覺得中國國畫格調真的挺高,西洋畫包羅萬千,工藝技法,空間結構,筆觸光影讓你目不暇接,可是中國國畫里有哲學。一切藝術要以哲學為立足點,利益便自然高了一個臺階,好作品很多,有思想的作品難得。所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思想其實中國人幾千年前就有人懂了。至于我們的文化是如何衍變成現(xiàn)今的模樣那涉及的方面就實在太多,若要一步步理清是在不是我一個普通讀者能做到的。僅僅簡單就人口而言,如果中國也只有一億三千萬人口,那或許我們現(xiàn)存的文化又是另外一個面貌。經濟效益控制文化,或是文化引領出新的經濟發(fā)展模式,這是一個問題。
中國閉關鎖國遭受了很大的代價,但是那段時間在封閉的環(huán)境內也孕育出了性純的本土文化。現(xiàn)在被浪潮一沖,閉關鎖國也許僅存的一點價值都沒了。反觀日本,江戶時期同樣閉關鎖國,遭受二戰(zhàn)打擊和西方經濟浪潮的沖擊,這樣的環(huán)境下都還能培育出優(yōu)秀的本土文化。(我要吐血了……)
ps:題外話,現(xiàn)在國潮興起了,不過能看到的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卻很少。美潮崇尚自由,日本崇尚簡約,我們卻沒有明確定位,大多時候只是看到什么拿什么,這個問題存在的領域實在太廣。我們沒有一種專屬于自己的符號,讓人家看到就知道是中國的。個人觀點,中國人的中庸其實能算得上一種自身個性很強的符號,西方沒有,日本也沒有,希望以后我們能有更多自己的東西,然后到我們被人家模仿,跟隨。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