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一生》這部電影由倪榕執(zhí)導,徐衛(wèi),鐘小丹等主演,是一部勵志教育題材電影,講述了鄉(xiāng)村代課教師近40年扎根于山村教育中,是一部很感人的事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鞘赝簧^后感:奉獻的價值。
電影《守望一生》以獲得全國“燭光獎”和“感動重慶十佳教師”稱號的彭水縣優(yōu)秀山區(qū)教師張宗茂為原型,塑造了一個為了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è)、特別是山區(qū)的教育事業(yè)甘于清貧、恪盡職守、嘔心瀝血、忘我奉獻的山村老師形象。影片中,張云山老師幾十年來,矢志不渝,無論歷經(jīng)任何艱難困苦、風霜雨雪都沒有倒下,心系山村的孩子的感人事跡,令人動容,催人淚下。
風雨中,張云山老師挽著褲腿一趟一趟接孩子過河;危垣下,張云山老師舍身救孩子;為了讓孩子不再失學,張老師湊了兩個月的工資替孩子換來了入學的機會,也給孩子贏得了美麗的未來;自己的孩子生病夭折,自己的妻子瘋疾需要照料,都沒有讓張老師動搖做教師的信念。38年的奉獻,換來的是親人的兩座墓碑,換來的是山村孩子走出大山之后的回歸探望,換來的是自己孩子的憤恨與最終釋懷,換來的是群眾和社會的贊許和認同。張老師為了山村孩子走出大山,自己卻像守巢的親鳥一生堅守大山,直至步履蹣跚、兩鬢斑白如霜。也許很多人會問:張老師,你這樣做,值得嗎?
值得嗎?張云山老師不會回答。
我想到了我的老師,我的恩師——唐繼才先生。在80年代,我遇到了正風華正茂的他。那時,他正是一位如影片中張云山老師一樣的連民辦教師都稱不上的代課教師。正是他,一天伴隨著我們一群孩子,教我們學習文化、認知世界。正是他,帶領(lǐng)著我們一群孩子,從偏僻的山村來到繁華的城市,瞻仰紅巖舊址,憑吊渣滓洞革命紀念館,教我們立下大志、報效祖國。正是他,帶領(lǐng)著我們一群孩子,唱著“七月的熏風吹送著花香……”的畢業(yè)歌,又目送我們走向四方……當年的孩子們都長大了,老師呢?因為種種原因,他沒有能參加考試通過民師學習轉(zhuǎn)正,也沒有能夠像影片中張云山老師一樣堅持到最后,而是被辭退加入了北上南下的打工隊伍,最后落魄回鄉(xiāng)。值得嗎?我不知道唐老師會怎樣回答。
影片中,山村學校因為意外而倒塌,張云山老師動員鄉(xiāng)村百姓出資籌勞興建新校舍,日夜奔忙。我不禁想起,在二十多年前,我剛到號稱“南川北部高原”的一所村小時的情景。那時候,學校土墻灰瓦,操場是一片草地,宿舍四處漏風。學校里沒有通電,學校里的幾位老師便自己找到村里,要來了一根水泥電桿,近千斤的電桿,硬是四個人扛了一公里多路到學校,為學校牽上了電。
我又想起,為了讓孩子們擁有一個平坦的運動場,橋塘村小的老師們放棄了假期,頂著七月炎炎酷暑,鏟石子、搬水泥、和砂漿,不怕汗如雨下,不怕腰酸腿疼,平整硬化操場。操場修好了,老師們的手卻磨破了。
值得嗎?我不知道他們會怎樣回答。
影片中,大兒子病重時,張云山老師在為孩子們上課;大兒子夭折了,張云山老師在為孩子上課;妻子病重了,張云山老師在為孩子上課;妻子病逝時,張云山老師還是在為老師上課。在張云山老師的心中,山村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重要,山村的學校比自己的家庭重要,山村的教育比自己的生活重要。他這樣做,妻子不理解,孩子不理解,家長不理解。唐代詩人羅隱的《詠蜂》中問蜜蜂:為誰辛苦為誰甜?
有的人為家人操勞、辛苦一生;有的人為天下奔走、蹉跎歲月;有的人為家庭奉獻;有的人為民族付出。值得嗎?不需要回答。
我們在把眼光落到與張老師有密切關(guān)系的人上,看看張老師的付出價值在哪里。
香蘭因為仰慕張老師的品德而成為他的妻子,在張老師一心為學校的時候操持家務(wù),想盡辦法補貼家用,成為張老師傾心為教的大后方。為了讓學校的孩子吃得好一點,她故意讓張老師偷家里的肉到學校,以致自己的孩子營養(yǎng)不良。在孩子病重之時也沒有讓丈夫耽擱教學,直到孩子夭折。孩子夭折后,她終于精神崩潰,為了不影響丈夫的教學,她讓張老師綁住自己,最終去世。
海兒是張老師的大兒子,小時候營養(yǎng)不良,后來得了重病卻無錢醫(yī)治,直到痛苦離世。
九斤是張老師傾注心血最多的一個孩子,從小沒有母親,父親酗酒,九斤生病也是張老師照料。在老師的幫助下,他走出大山,獲得了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學成歸國,成為中國科學院年輕的院士。
何曉燕是一位養(yǎng)女,處在失學邊緣時,是張老師給她帶來了上學的希望。她后來考上了師范大學,追隨張老師走上了為山村教育奉獻之路。
魯迅先生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妒赝簧愤@部充滿悲情的電影,它也正是在表現(xiàn)“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有人說,這世間,最珍貴的往往都是無法用價格體現(xiàn)的東西。沒錯。親情,多少錢?友情,多少錢?愛情,多少錢?忠誠,多少錢?信念,多少錢?在眾生追尋的目標中,有哪些價格與價值相稱?
中國自古就把師者尊上神位,祭于“天地君親師”神龕之上。在社會生產(chǎn)力落后、國家還比較落后的時候,一個人,一旦選定自己的人生路,把自己祭放于“師”祭臺之上時,注定便要舍棄很多很多。但是,作為一個旁人去追問當事者——你覺得值嗎——這是多此一舉,當事者的行動已經(jīng)證明,他認為很值。
我,正是如張老師一樣的奉獻者舍得的受益者。如果不是我的恩師們,我或許仍然為了生活到處奔波,或許正為了種種飄忽的愿望而左右搖擺浮沉難定。
我,也正追隨著我的老師們。是他們告訴我,家與國,舍與得,一取一舍見品格。
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一次漲潮之后,海灘上有許多被海浪卷上岸的小魚還不及回到大海,它們在水洼里掙扎。一個孩子看見了,把小魚一條一條送回大海。旁人問道:“孩子,你這么做,值得嗎?”這個孩子捧著小魚邊跑邊說:“這條小魚覺得值得。”
做山村教師的張云山老師,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自己的價值追求。無數(shù)的像張云山老師一樣的老師們,正在用他們的行動證明,奉獻的價值就等于民族的未來!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