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家鄉(xiāng)的變化也是很大,從一排排茅草房變成一棟棟小別墅,從泥濘小路變成康莊大道,對于家鄉(xiāng)的變化,你有什么想法?下面小編帶來的是改革開放40周年家鄉(xiāng)的變化征文【精選】八篇。
【篇一】
我的家鄉(xiāng)坐落于古城如皋的西邊,現屬如城街道下轄的城西社區(qū)。她既不屬老城區(qū),也不是離城較遠的純農村,而是典型的城郊結合部,是大如城2001年實行村級合并的產物。她的前身是吉莊村、鶴莊村,她的組合既不是強強聯(lián)合也不是強弱相濟,而是原先的貧弱相聚,可謂窮兄難弟合伙過日子。合并前的吉莊村是當時窮得出了名的村,建國后的幾十年是農業(yè)生產靠貸款,群眾吃糧靠統(tǒng)銷,生活困難靠救濟的“三靠”村。上世紀70年代,由于各項考核均不如人意,在全城西區(qū)82個xx中倒數第一,被譽為“八二”xx。再說鶴莊村,雖說人均土地比吉莊有優(yōu)勢,但由于底子薄,工作也長期處于全公社的下游,在12個xx中不是倒數第二就是倒數第三,城西社區(qū)就是由這兩個經濟薄弱村組合而成。歷史如此,那么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區(qū)劃調整以后的十幾年,全社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情況、民生改善情況取得了些什么成績?分享改革紅利如何?帶著這些課題,筆者對社區(qū)的25個村民小組中的18個組進行了走訪,隨機定量抽樣走訪了10個村民組。受訪農戶601戶2748人。綜合各方面的資料,一組組數據震撼了我,受訪群眾的樸實無華教育了我,收獲頗多。
一、改革四十年來最大的成就是合理調整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fā)展不協(xié)調的體制機制,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為民致富疏通了渠道,撬開了財門,讓一部分人靠誠實勞動先富起來,引領眾人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從走訪的601戶2748人中發(fā)現,常年有較為固定勞動崗位的有698人,季節(jié)性打零工的有306人,自主擇業(yè)創(chuàng)收的有634人。17組78歲的村民石開明深有體會的說:“改革開放好,為民致富開通道。我家7口人四代同堂,除了3歲的曾孫需要人養(yǎng),其余6人個個掙錢。我每天開機榨油為民加工兼經營飼料。老太婆帶小孩忙家務,類似家庭保姆,雖不賺錢,但為家庭減少了支出,下兩輩各有各的工作,早出晚歸,天天創(chuàng)收。說實話,現在只要身體健康,不好吃懶做,哪一天沒有鈔票進賬。如果不是改革,還是眾人守田過日子,肯定不會富得這樣快。想要代代富,跟緊黨中央不斷深化改革是唯一出路。”
二、改革四十年的科教興國國策深入人心。
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裝備各項實業(yè),是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徑?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不爭的事實。建國初期文盲多,政策難落實,先進工具用不上。實踐證明,科技靠人才,人才靠培養(yǎng),學校是育人基地。富起來的農民都注重對子女的培養(yǎng),選擇好學堂,培養(yǎng)合格的新型勞動者。受訪的601戶中,大學畢業(yè)和在校就讀的283人,研究生畢業(yè)和在讀的18人,合計301人,占受訪總人數的11%,近于兩戶中有一個大學生。上世紀70年代抓掃盲,現在新建學校,為實現中國夢儲備力量。
三、四十年的改革,農村基礎設施有了質的提高,老年人乘車優(yōu)惠共享。走訪中22組84歲的韓殿懷深有感觸的說:“改革好不好,首先看道路。改革前如皋縣級公路砂石鋪,晴天灰塵如云霧,行人讓車無處躲,雨天泥漿滿身抖。鄉(xiāng)村都是泥土路,高低不平車槽多,雨天水塘多,老人小孩行走跟斗多。現在是縣級公路黑色化,鄉(xiāng)村道路硬質化,路面平,雨天不泥濘,夜晚有路燈。不光路好走,70歲以上老人有乘車優(yōu)惠,一卡在手,乘車走遍全市不用付費。不是改革開放,哪有這種好事享受。”
四、四十年的改革民生福祉多多,天增歲月人增壽。改革促進農村面貌巨變。受訪的601戶農民中已住上樓房的有579戶,約占96%;住平房的22戶,約占3.4%。有545輛小轎車,19輛面包車,53輛大型貨車進農戶。除了燃油汽車還有24輛電動汽車進農戶,從事裝卸搬運的機電動三輪199輛,生活便騎兩輪電動車1078輛,F在社區(qū)居民無車不出行,遠路開汽車,腳踩油門,無須費勁。近處購物人貨同車,輕便到家。財富多,享受好,人的壽命長了。601戶2748人中,70-80歲老人的250人,81-90歲的老人64人,91-100歲的9人。老齡人口311人約占11%。高壽9人,占總人數的3‰。
五、四十年的改革城鄉(xiāng)家庭已無明顯差距。在受訪的601戶中,安裝空調的559戶,合計1638臺,另有24戶安裝了中央空調。安裝電、煤氣熱水器的553戶,其余皆為太陽能熱水器。購置冰箱839臺,洗衣機786臺,彩色電視機1473臺,擁有手機2006臺,其中智能手機1652臺。現在是手機世界,功能齊全,不少農民外出辦事不帶現金,凡要花錢二維碼一掃,事情辦好。手機用途多,跑遠程,路途生,衛(wèi)星定位導航不用擔心;手機可視頻,可唱歌,可以看電影,安裝遠程監(jiān)控出遠門,家里安全全放心。回想70年代城西一臺總機對外聯(lián)系只有兩個孔,由區(qū)郵電中轉,其他只能在本行政區(qū)內服務。21組80歲的劉金良高興的說:“現在這種日子真好,困著了要笑醒了。無論是家庭還是個人想想開心。我已80歲,有農保養(yǎng)老,看病有醫(yī)保,冷熱有空調,電視一開節(jié)目任你挑,覺得疲勞室外跑,白天路寬,夜里路燈照。我的兒子做水產交易,十幾年前去進貨兩頭奔跑,現在手機一按電話成交。我對后輩常說,不是改革開放,賺錢哪有這么便當,不是你有多大本事,還是共產黨改革的政策靈光。只有跟著共產黨,勞動致富才不會偏方向,不然現在的好日子也會過砸了。”
六、改革四十年農村的保障體系初步建成,日臻完善。
從走訪的601戶2748人中發(fā)現,參加農保的1359人,享受失地保障的335人,參加社會保險的551人,自愿購買商業(yè)保險的95人,合作醫(yī)療保險全覆蓋。走訪中老年人認為年齡大了有農保,政府每月發(fā)零花鈔票;中年人稱贊這個辦法好,每年交600元一個人,上限可交3000元,負擔不吃勁,60歲以后享受生活無須擔心,為后輩減負有支撐。只有靠政府改革國家強盛了,民眾才開心。
對家鄉(xiāng)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fā)展變化的走訪,雖然時間短,了解不一定全面,但家鄉(xiāng)人民反映出的獲得感足以證明改革開放好,成就空前輝煌。無數事實證明,堅持黨的領導是立國之本,堅持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關注民生是執(zhí)政之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指路燈、方向盤、壓艙石。作為一名有50多年黨齡的共產黨員,一定要認真學習和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刻用黨員標準要求自己,用黨員義務檢查自己,永遠跟黨走,積極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建設,積極參與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新如皋而盡綿薄之力!
【篇二】
“咚~~~咚~~~”2018年5月30日上午9時許,隨著機器打樁的聲音響徹一個小村的上空,在村民們充滿期待的眼神里,無錫市首個整村住房翻建試點村,樣板房建設工程正式啟動,預計3個月后就將完成基建,古老的村莊又將迎來一次宏大的變化。
這個村莊,正是我的家鄉(xiāng)——無錫市錫山區(qū)安鎮(zhèn)街道談村。
從宋代名將李剛落戶談村起,家鄉(xiāng)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作為家鄉(xiāng)的70年代生人,這一方水土孕育、滋養(yǎng)了我全部的童年,但我對她百年以前的了解幾乎空白,從長輩們、鄉(xiāng)親們那里聽得最早的事件便是解放前的一次浩劫,當時因村莊緊鄰錫滬路,日本人經過時將全村洗劫一空,臨走一把火燒得片甲不留,幸虧村民提前轉移,留得性命。日本人走后,鄉(xiāng)親們重返故土,重建家園。那時的談村,除了鄉(xiāng)親們對故土的眷戀,一無所有。
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整個村莊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建設,原本散在零星、參差不齊的自然村落,經過全村人3到5年的齊心努力,變成了整齊劃一的新農村,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村成為當時無錫新農村的樣板。全村240多戶農家,每排6-7戶,沿談村河(九里河分支)臨河輔排,對稱坐落,氣象煥然。以村舍為核心,外圍是菜田和農田,讓所有村民都能就近勞作。整個村莊從此成為聚族而居的典型的江南村莊,村前是錫滬路,村里有渡船口,坐船可由九里河直達四鄉(xiāng)八鎮(zhèn)、市區(qū)、太湖。村中心的三角橋,將雙拱橋結合河道走向,創(chuàng)新結構,從三個方向連接全村四個村民小組,形態(tài)優(yōu)雅,實用性強,成為談村的標志性建筑,目前已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建筑。
據說古人選擇安居之地首先考慮風水,談村面街臨水、家家枕河,東北側有吼山,西南側的申塘作為2000多年前春申君所修疏浚九里河之水利要匙,符合風水中的順局寬曠,有靜注之德。也許正是先祖的智慧加被,小村以其便利的水陸交通、勤勞溫良的民情民風,不久便成為公社小有名氣的富裕村。每年年終生產隊分紅后,村委櫥窗總會貼出一張大紅喜報,公布勤勞光榮的千元戶。村民們這樣回憶當年鄰里和睦、日子越過越好的生活:“那時候啊,別說人,每家的雞都全部認得”。
80年代初,無錫市第一座村級影劇院、也是全公社唯一的影劇院落成談村,從此家鄉(xiāng)告別了露天電影,也真正成為遠近聞名的人氣聚集地,外村甚至外鄉(xiāng)的人都把去談村看電影當作激動人心的大事。這一幕常常浮現在我童年的記憶里:電影散場時,人們走出影院,或月明星稀、或滿天星斗,有的打著手電筒、有的拎著美孚燈,心滿意足地各自回家。
80年代中期,全村人又基本步調一致地從平房翻建為二層樓房,村民們又過上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幸福生活。
時光荏苒,40年光陰彈指之間,隨著家鄉(xiāng)所在的鎮(zhèn)并入安鎮(zhèn)街道、劃歸高鐵商務區(qū),這里成了錫東新城的商圈核心地帶,周邊的村落幾乎已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和洋房,隨著麥德龍、百安居、宜家薈聚等跨國公司相繼蒞臨,加上地鐵2號線越過村前、九里河濕地公園的優(yōu)美呈現,現代城市氣象正悄然形成。幾十年來特別是近十年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鄉(xiāng)竟能以老舊之軀偏安一隅,實屬幸運。也許是老舊中蘊含的特質與魅力,和家鄉(xiāng)的與時俱進,為她贏得了新生的機遇。
2006年談村被列入無錫市新農村建設的15個示范村之一,從此,家鄉(xiāng)正式踏上了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新征程。新的時代新的風貌。近年來,談村先后獲得“江蘇省衛(wèi)生村”、“江蘇省生態(tài)村”、“江蘇省文明村”、“江蘇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區(qū)”、“無錫市綜治工作先進村”、“無錫市和諧示范社區(qū)”、“無錫市健康社區(qū)”、“錫山區(qū)先進黨組織”、“錫山區(qū)和諧社區(qū)”等20多項省市區(qū)級榮譽稱號。作為較早得益于改革開放成果的村社區(qū),村民們多年來過著富足有余的生活,近年來村民的各項福利也不斷增加,如退休補貼、液化氣、熱水補貼、助學金、獎學金、年終福利等等,村民實實在在感受著新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的實惠。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家鄉(xiāng)的特質不僅是她整潔的村容村貌、和諧的人居環(huán)境,更是任外面風云變幻,依然民風淳樸、溫和知足。時代的變化讓家鄉(xiāng)更顯示出她無邊的包容和接納,承受一切、慈悲一切。家鄉(xiāng)戶籍人口800多人,常住人口卻有2800多人,村民們與外來人口和諧相處,共享一方水土。如今村里嬉戲追逐的孩子們,絕大多數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而他們也許就出生在這里,看著他們臉上燦爛無比的笑容,我欣然明白,我的故鄉(xiāng),已然也是他們的故鄉(xiāng)了。
然而70年代建的房屋確實老了,墻體移動、屋頂滲漏,不少已是危房,村民們翻建意愿強烈,但因連排建筑無法單體翻建。去年5月,無錫農村住房改建“解凍”政策出臺后,全村住房整體翻建工作隨即起動。經過全村黨員大會和民意問卷調查,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和建議后,在基本保留原有村落布局的前提下,將連排二層樓翻建成兩棟一體的小別墅,打造“花園式村莊”。5月11日,無錫市規(guī)劃局舉行規(guī)劃方案認證會,談村成為我市首個獲批的整村住房翻建試點村。
40年,在家鄉(xiāng)的歷史長河只是短短的一瞬;一個鄉(xiāng)村,放之960萬平方公里更是微不足道。然而再細小的個體也與整體相連,再微弱的時空也吐納萬象,家鄉(xiāng)的變遷映襯著時代的變遷。
初夏的黃昏,站在影院外的臺階上,感受家鄉(xiāng)變與不變的永恒旋律。影院外的場地如今已成了村里的小型農貿市場,有的村民也將自家種的蔬菜拿來賣,價格都非常低。小市場品種齊全、熱鬧異常……唯斑駁的臺階、老式的院墻,默默地注視著、承載著全新的每一天。
【篇三】
我生長在農村,祖祖輩輩都是地道的農民。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正上初中,家里七口人,經濟狀況不好,父親一直在外工作,母親便成了家里的頂梁柱,弟弟妹妹相繼到了上學的年齡,母親愁得整夜整夜睡不著覺。那時候,生產隊還存在,人們都過著大集體的生活,統(tǒng)一勞動,按勞計酬,一天平均下來,每個工分還不到二毛錢,一個家庭的勞力再多,總共收入還不到七百元,實際上每年給生產隊上交超支款約五百多元,剩下的還不夠填補家用。母親拼命掙工分,一年能分到的毛糧還不足一千斤,等不到過春節(jié)家里就斷糧了,勉強維持到來年二月,靠吃國家供應的每天每人半斤返銷糧艱難度日。
記得1971年春天,家里斷糧了,母親從糧站打回了一個月供應指標——50斤紅薯干,在土炕上烙干后,在家里石磨子上磨成面,然后壓成鋼絲面條,全家人勉強吃了幾頓。全村80%以上的人和我家的情況一樣,由于紅薯干吃多了,臉浮腫不說,我當時連尿也尿不下來了。
那時候,鄉(xiāng)親們的日子普遍艱難,不是缺吃就是少穿,連燒的柴也沒有,因為山是光禿禿的。塬面上的人家沒水吃,只能下到深溝里去馱去挑,而且還得早起,如果起晚了,溝里的泉水也被人舀干了。點燈用煤油,推面用石磨子,路要么是羊腸小道,要么是只能通架子車。地里的收成,都得靠人背肩挑驢馱。很多婦女結婚,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毛藍一身,皮鞋一蹬,有錢結婚,沒錢不跟。”
我高中畢業(yè)后參加集體勞動,掙工分,直到1978年初有幸到供銷工作,那時候還是計劃經濟,人們日常生活用品全靠糧食、供銷、商業(yè)三大部門:拿吃糧來說,城鎮(zhèn)戶口必須到當地糧管所,憑糧食關系和糧票才能買到面粉、清油,每人每月定額供應,多了不給。城市靠商業(yè),農村靠供銷社。人們購買商品還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一般是上午十點至下午五點之間?p紉機、自行車、手表、化肥、香煙等只憑各種票供應,而且由于物資匱乏經常缺貨,到了過春節(jié)的時候,國家才給每戶農民分配調料兩斤、白糧半斤、香煙兩盒,一個公社一年分配不到大件的名額,所以在當時,供銷社的營業(yè)員可謂是香餑餑,主任最神氣了。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農村開始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拿我們村來說,人均分到了兩畝多地,還分到了各種牲畜,再也沒有像過去那種“勞動劃杠杠、出工混晌晌”的情景了,鄉(xiāng)親們在自己的責任田里,精耕細作,糧食產量猛增。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商品流通全靠市場調控,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經營什么,化肥廠、制造廠等像雨后春筍般凸現,逐步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國家鼓勵辦廠,一大批農民進城打工。經濟搞活了,長期封閉的貿易市場也打開了,人們到市場自由交易,再也不為缺這少那犯愁了。
沒幾年,我們村上的一些人就翻身了,手里有了余糧,心里吃了定心丸,信心十足地過日子。在他們的帶動下,一些被冠以“懶漢”的人也起變化了,閑時進城打工,忙時回家務田。路也變寬了,通村硬化路鋪到了家門口,農民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田園生活!
1990年初,我們村通了電,打了機井,裝了鋼磨,逐步解決了水、電、磨面等問題。到了2000年,人們收麥用收割機,既節(jié)省了人力,又方便了群眾。再后來,全村實現了自來水入戶、家家戶戶安上了電話,電視機也由黑白換成了彩色。
而現在,到村子周圍的田間地頭一看,莊稼一片翠綠。一排排新型農村居民點映入眼簾,人們早已告別了住破舊窯洞的歷史。大多數人手里有了存款,好多人住上了小洋樓,實現了“電燈電話,樓上樓下”的美好生活。
改革開放40年的滄桑巨變,農民富了,國家強大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極大滿足。洋樓、小汽車、村文化活動廣場,該有的都有了。人們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超市購物刷卡、網上購物、通過電子商務賣農產品,好多人早已經邁入了小康的生活的行列。
【篇四】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決定中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由此,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國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屬于中國的奇跡,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速度。在我的家鄉(xiāng)陜西省榆林,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同樣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榆林,是一個典型的西北內陸城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榆林就是一座具有輝煌歷史的邊境貿易重鎮(zhèn),被人們稱之為“九邊重鎮(zhèn)”。經過40年的改革發(fā)展,曾經的邊境貿易重鎮(zhèn)如今煥發(fā)新顏,再現貿易重鎮(zhèn)的繁榮景象。
眾所周知,陜北榆林地區(qū)自然條件極度惡劣,新中國成立前,榆林北部風沙區(qū)流沙已越過長城50多公里,榆林城北邊就是一片沙漠,漫天的黃沙讓人們的出行成為極大的問題。正如路遙小說《平凡的世界》中所描述的一般,提起榆林,“濯濯萬山無草木,蕭蕭千里少禽鴉”,放眼望去,一片荒涼。曾幾何時,這便是榆林留給世人的印象。一頭黃土,一頭沙,說的就是過去的榆林。因為自然環(huán)境惡劣,我的家鄉(xiāng)榆林地區(qū)在上世紀一直是陜西乃至全國的重度貧困地區(qū)。改革開放前,榆林地區(qū)人民群眾生活困苦,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生活水平低下。就拿我的家鄉(xiāng)大窯灣村來說吧,在父親記憶中,以前村里的家家戶戶都住在土窯洞,每天都吃一碗高粱稀飯,根本不能填飽肚子。即使這樣,家里還常常揭不開鍋;40多年前的他們,幾乎穿清一色的粗布衣服,衣服上面往往還帶有許多補叮由于家里的布票不多,又沒有多余的錢,家里一年能為兄弟姐妹每人添置一套新衣服對父親他們來說已經算很奢侈了。
而今,經過40年的發(fā)展,利用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和區(qū)位優(yōu)勢,榆林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國著名的能源化工基地,成為西部地區(qū)重要的區(qū)域中心城市,經濟收入在陜西省名列前茅。改革開放40年,我的家鄉(xiāng)榆林市城鄉(xiāng)面貌煥然一新。如今的榆林,放眼望去,滿目蒼翠,一片碧綠,環(huán)境條件越來越好。曾經的荒漠早已變成一片綠色,沙漠逐漸從榆林的版圖上消失,這都得益于改革開放國策的施行。在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fā)兩項國策的推動下,經過40年的發(fā)展,曾經破爛不堪的城市早已煥發(fā)新顏,一座座新農村示范城鎮(zhèn)在我的家鄉(xiāng)榆林拔地而起,一條條寬廣的柏油馬路通向各村各戶,極大方便了家鄉(xiāng)百姓的出行。40年,家鄉(xiāng)人民的居住條件改善了,農民搬進了政府的保障性住房,經濟收入越來越高,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了。
漫漫長路,飲水思源。家鄉(xiāng)巨大的變化得益于國家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經過40年的發(fā)展實踐,家鄉(xiāng)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都得益于這40年改革開放政策的優(yōu)越。2006年,延續(xù)了2000多年農民“種地交稅”的歷史,被中央“一號文件”畫上了句號,存在了兩千多年的農業(yè)稅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同時,一系列國家強農惠農政策也隨之出臺,讓家鄉(xiāng)的農民得到了很多實惠。從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糧食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到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從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一系列改革開放的紅利讓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們得到了實惠,老百姓的經濟收入越來越高,生活水平越來越好。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的家鄉(xiā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發(fā)展越來越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這都得益于改革開放國策的執(zhí)行。40年,一個貧窮落后的地區(qū)逐步成為西部地區(qū)重要的經濟新都,老百姓們曾經吃穿都是問題的歷史早已一去不復返,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紅火。作為改革開放政策的受益者,在未來的國家發(fā)展中,我們要勇于承擔起肩上的責任,要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貢獻青春,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奮斗!
【篇五】
改革開放40年,祖國各地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魂牽夢繞的家鄉(xiāng)更不例外,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麥漲塬,水值錢,唾沫洗臉尿搓面。”這是對我們地處旱塬的家鄉(xiāng),村民生活用水十分艱難的“真實”寫照。90年代以前,我們村用水的基本途徑有四:一是三四個人搭伙用轆轆絞水,從百米深的井里把水一桶一桶絞上來。這個活很累,需要的勞力多;也是個技術活,不學習不行,不用心不行,不小心更會出亂子。《井深繩長》——這是80年代末國家實施“甘露工程”時,《渭南日報》對我村村民用水艱難的真實反映。也是這篇報道,我們村才擠進“甘露工程”項目冊,贏得了兩萬元的工程款,還清了因為修機井而借的高利貸。這個途徑取的水,水質甘甜清冽,可直飲。特別是在繁忙炎熱的夏收季節(jié),村民常常會加一點麨,攪合成稀湯喝了解暑消困。這個味道極好,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各種飲品飲料都趕不上它。有人可能不知道麨是什么?麨就是待柿子被霜霎了以后,采摘回來在上房木樓擺放待完全成熟后,把其取皮弄凈與大麥拌和晾干而磨成的面樣東西。
話歸正題。我們村當年取水的第二個途徑是下塬擔水。這個活更重,須精壯勞力才可為。一般情況下是家里急需用水,井上又沒有村民下繩絞水,自己量力又好,就自力更生,自己下塬挑一擔,解個急。也有三五成群、結伴下塬挑水的,那多是井出了問題,絞不成水。比如,淘井的時候、打撈水桶的時候,這時候不僅用時長、用人也多,至少也要把一個膽大的人用繩困著,用轆轆把其小心翼翼放下去。這個工作很麻煩,80年代以前,手電筒、礦燈等照明工具沒有,村民們就用幾面鏡子折射太陽的光往井下照;吹風機沒有,村民們就用桶和籠上下反復多次,以換好井底空氣,保證給養(yǎng)。好在我們的井底下是活水,有一定的氧氣供給,給下井的師傅沒有帶來危險。
第三個途徑是各自在家收集下雨水。村民們是不吃時盡量不吃,不到萬不得己絕對不吃。比如下起霖雨來,一連五六天、七八天,甚至更長,村里巷道泥濘濕滑不說,在井邊絞水也很不安全。只有這時,村民們才吃喝它。村民們也認為下的時間長了,屋頂也被雨水沖刷干凈了。絞上來的水我們存放一周兩周都沒問題,可收集的下雨水三五天就出了很多名字叫做“水揪”的蟲子,它們雖然很小卻行動迅捷。所以,雨水就多用來洗衣、洗菜、洗鍋了。別看我們用水艱難,我們的父老鄉(xiāng)親可是非常講究的。。α,這里順便把“唾沫洗臉尿搓面”給大家交代一下,以免誤會成真,影響不明真相的人笑話我們家鄉(xiāng)人。古人說,餓死九州,收了華州。熟悉華州的人都知道,麥漲塬溝深土厚,地靈人杰,特別是有一“神蟲——麥龍”護佑,這里的人自古就麥囤滿滿,吃不盡不愁吃,今天吃下去了,過一夜又漲了起來。也因此,發(fā)生和演繹了成語故事——周處斬蛟。麥漲塬文化源遠流長,麥漲塬原住民來自四面八方。張、劉、翟、郝、弋、周、呂,諸姓繁多,其中隱藏了多少秘密無人能解。但麥漲塬出醫(yī)生、教師、官員、能工巧匠、文化名人卻比比皆是!唾沫即唾液、口水。有人說,最好的補品是口水。其為腎之液,有滋潤五官,滋養(yǎng)內臟、骨髓以及腦髓的作用。唾液充沛,人的皮膚就飽滿年輕而滋潤,反之則干癟起皺、易于老化。唾沫有神奇的保健作用。當有人出了丘疹和痤瘡,老人們會叫你用手指輕輕涂抹你的唾沫。而且你會發(fā)現,初期只需一次,重者2—3次即可痊愈。唾抹眼有奇效。人過中年以后,看書看報就要戴起老花鏡了。每天清晨起來,以自己的唾沫抹眼,可以延緩眼睛老化,F在有保健醫(yī)生說,平時口中有唾液隨時咽下,或經常舌抵上腭,使唾液自生,或以意念促其分泌,頻頻咽下,都能起到很好的保健益壽作用。說文解字,活命的活就是千口水;說今追古,慈禧太后的美容術中就有唾沫洗臉這一招。莫非在信息很不對稱、很不發(fā)達的麥漲塬流傳此乃是宮廷秘傳了!至于“尿搓面”那就更不用多說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尿從尸從水,會意也。方家謂之輪回酒、還原湯,隱語也。”意思是小兒為純陽之體,代表著無限生命力的陽氣、元氣充滿全身,尿液是腎中陽氣溫煦產生的,雖然已屬代謝物,但仍然保留著真元之氣。不知道先人們用的是不是這童子尿?但由此就可見,麥漲塬人是非常智慧的!前幾年,風靡全球的喝尿治療疑難雜癥也更證明了這一點。
第四個途徑是購買使用山間橋峪水庫的水。麥漲塬往南往上依次有潘家塬、劉家塬、顏塬、呂塬,太平寺,白泉、魚茨、馬場子等,到秦嶺山脈的清明山下,有一峪道叫橋峪。峪口東西修筑一攔水大壩,便有了橋峪水庫。這是家鄉(xiāng)人民與天斗、與地斗,戰(zhàn)天斗地的碩果之一。因為飽受了缺水的磨難,加之當年黨中央喚起的人民群眾的朝天干勁,當年正值身強力壯的我親愛的母親就先后參加了橋峪、秦家兩個水庫的大會戰(zhàn),并多次獲獎毛巾、缸子、臉盆、镢頭、鐵锨,為家里掙高工分,為的是讓我們姐弟人能吃飽肚子而不像別的孩子缺衣少吃。但到母親老了,她卻落下了多種疾病難以醫(yī)治。令母親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累死累活、夜以繼日和生產隊社員無償修成的水庫,當莊稼需要水時,卻是那樣的艱難,甚至有時候還會因此引起村與村間村民的械斗!麥漲塬地處橋峪水庫最下游,村上花錢從水庫買了水,水卻被沿途的村民偷偷地放流到他們的地里。更有甚者明目張膽地這樣做,看你們能把我們怎么樣?麥漲塬人當然有禮有節(jié),不甘示弱!往往是不管白天黑夜,先禮貌地自己把水口用泥土、磚塊、石頭等擋了,偷水的人不吭氣、沒有再三再四也就過了,如若不服就極有可能發(fā)生肢體摩擦,甚至械斗。弄得滿身泥巴,青傷紅傷都有。麥漲塬村大人多心齊又占理,就是淘了些氣、損失了些水。我小時候在夜晚都去陪母親看過水、放過哨。土地下戶以后,村民還聯(lián)合要過水,但因為費用大、沿途村民的不斷騷擾,沒澆幾回就沒人再承辦了,到如今農業(yè)徹底走上了靠天吃飯的路子。
90年代以前,村里還先后有過三個澇池和一個皮塘。下雨或買水庫的澆地水剩余的尾水往往會存到這里,供飼養(yǎng)室或村民喂牲口用。水位豐沛干凈時,村民也會在那里洗衣服、聊天;天氣炎熱酷暑時,孩子們還會光著屁股在那里嬉戲游泳。蝌蚪、青蛙、買鹽的、水蛭,我都是在這里認識的。三伏天的夜晚,蛙聲一片,給寂靜的麥漲塬帶來歡歌。
如今,老井和澇池都不復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眼現代化的深井。自來水通到各家各戶,用水時隨時打開龍頭,無污染、無添加、無公害,甘甜清冽,是上等的天然飲品。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多喝幾杯,有時還帶上水瓶,灌一些帶回城里。
2006年以后,麥漲塬的通村水泥路修通了!人們再也不用因為下雨路滑而煩惱了。摩托車、三輪車、汽車風雨無阻也把信息、資源溝通了。麥漲塬人改變了以往的觀念,走出去創(chuàng)業(yè),返回來哺育。他們蓋房子改變村容村貌,投資栽植花椒、核桃、櫻桃、培植綠化苗木,硬是把一個靠天吃飯的窮山村變成了花果山。昔日外出找活打工的村民,在花椒采摘的時候也當起了老板,雇人干活發(fā)工錢,家家戶戶有了存款。國務院經濟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經濟時報》對麥漲塬的變化進行了報道。2018年七一前夕,在麥漲塬長大、走出去的文化名人,渭南市首屆十大同心人物、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劉西良為村里立石命名,宣傳家鄉(xiāng)為“花椒之鄉(xiāng)”,人們無不為之感到自豪和深受鼓舞!
當你有幸來到居于渭南市臨渭區(qū)和華州區(qū)的中間麥漲塬,你一定會心曠神怡的發(fā)現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很美、都很愜意。當你游覽到村北塬邊,展望那渭河波光粼粼、高鐵如虹、高速公路如帶、隴海鐵路如龍、赤水交通樞紐展示現代化渭南之時,你一定會為渭南作為陜西東大門和關中城市群而感到信心倍添!
而在你腳下,原本靠天不打糧的層層梯田,如今被勤勞勇敢的麥漲塬人,栽植了優(yōu)質的大紅袍花椒,經過精心施肥、松土,鋤草、修剪,個個樹上果實累累,宛如個個金蛋蛋一團一團在雨后太陽的照射下熠熠展開笑顏不斷變得紅潤等待他的主人去收獲。當你正在神思遐想時,很可能又有一股清風吹來,香甜中又有一股十足的椒味,你一定又會對此深愛再吸!
【篇六】
40年前,物資匱乏是那個年代的普遍特征,與之相比,惡劣的居住條件才是家鄉(xiāng)人最頭疼的事情。那時,村里大多數人家住的都是土房,條件稍好些的,住的也只是半磚半坯的房子。用高粱秸稈和麥草扎成把子做成房頂建造的房子。夏天,是家鄉(xiāng)人最難捱的季節(jié)。一場大雨來臨,粗糙的泥墻皮一經雨水沖刷便會迅速溶解,房子也仿佛被瞬間瘦身。風雨中飄搖的土坯房,讓人心生恐懼。屋里因為雨水的滲透變得陰暗潮濕,泥土的腥味和生霉的潮味幾乎伴隨整個夏天。為了防止大雨的再一次來襲,人們會選擇晴好的天氣及時地給房子上幾遍新泥。“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和杜甫隔了一千多年的家鄉(xiāng)人,那時的居住環(huán)境同樣令人擔憂。
生產隊是那時農村最基層的生產組織。由于土地所有權歸生產隊所有,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大家干活出工不出力。莊稼長勢不好,自然分到各家的糧食也不多。我們家由于男孩多,食量大,一年分得的糧食也只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
以后幾年,隨著收入的年年遞增,家里的經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1989年,我家率先蓋起了兩層小樓房,以后的日子,真是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1993年的時候,我上小學了。在學校常聽鄰村的同學們說他們村有人買了電視機,能收看各種節(jié)目呢。放學回家,看到家里多了一臺黑白電視機。這件事,在我們小村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每天我們晚飯還沒吃完,就有很多鄰居跑來占位置了。在電視未開播之前,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家長里短,鄰村趣事,濃重的煙草味充斥著房子的每個角落。等電視快開始的時候,你看吧,屋里屋外到處都是人,他們或坐或站,樂此不疲。
現如今,黑白電視機早已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彩色電視機從模擬到數字,顯示器由球面到平面,大屏幕等離子、背投、立體、高清晰度等彩電技術的更新?lián)Q代令人目不暇接。村里昔日的矮房也早已沒了蹤影,整個街道都拆遷的差不多了,大家都住進了回遷房,室外是高高聳立的大樓,到處都是修建了平坦寬闊的柏油馬路,室內或歐式或簡約的裝修風格彰顯著主人獨特的審美情趣。“無雨一身土,有雨一身泥”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了。寬闊的臨街公路旁樹木成蔭,鮮花盛放。
改革開放四十年,家鄉(xiāng)的變化天翻地覆。我只記錄下這段與我有關的童年記憶,權當是對家鄉(xiāng)的一份惦念和對久遠記憶的一次喚醒,更有對家鄉(xiāng)的期盼和祝福……
【篇七】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那時候,家鄉(xiāng)貧窮,吃的主要是紅薯飯、包谷飯,這些現代人看起來的美食,當時卻是我們充饑的被迫選項;當時可以做衣服的布料急缺,提倡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衣服大半是有補丁的;由于溫飽沒有解決,人們沒有能力新建房屋,多數人住的是破爛不堪的茅草房和用竹子搭建的簡易房,只有很少的人住土改時期的瓦房;從村里到赤水城區(qū)只有土路,偶爾有一段石板路,到城區(qū)辦事只能選擇步行,單程需5個多小時。雖然已經有了小型電站供電,但電壓極不穩(wěn)定,電燈的亮度跟炭火的亮度差不多,照明以煤油燈為主。
1988年,改革開放十周年。生活開始有了改善,隨著家庭聯(lián)產承包激發(fā)了村民生產動力,大米飯逐漸轉為家常便飯,一日三餐開始有了結余。村民走親訪友穿上了沒有補丁的衣服,一部分人帶上了手表;相當一部分村民住上了瓦房,家里開始有了收音機,電燈覆蓋了大半的農戶,居住生活環(huán)境得到改善。
1998年,改革開放二十年,村里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在生活方面,家里過年殺兩頭豬,肉食得到根本改善,石油公司來村里開發(fā),修建了約6公里的石子路面公路,寶源鄉(xiāng)到赤水城區(qū)已經通了班車,約2小時車程,加上步行的部分共兩個半小時。家家戶戶開始購買黑白電視機、電風扇等家用電器。
2008年,改革開放三十年,大部分農戶已經住進了磚房,家門口通了石子公路;村里的磚房大約占了三分子一,村內修建了約30公里石子公路。電網改造完成,用電基本穩(wěn)定,家里有了彩電、洗衣機等電器,開始用起了手機。
今年,改革開放40周年。具不完全統(tǒng)計,聯(lián)奉村公路總里程已超過60公里,硬化公路超過40公里,大多數農戶實現出門就是公路;從村里到赤水城區(qū)的柏油公路即將通車,坐車到城區(qū)的時間縮短到40分鐘內。路修好了,大部分村民開始有了摩托車、三輪車等交通工具,一些村民已經買起了小轎車。路修好了,產業(yè)也多了,目前村里已有花卉種植、生態(tài)魚養(yǎng)殖、對蝦養(yǎng)殖等致富產業(yè),一部分村民已經能在村里務工創(chuàng)造收入,產業(yè)興旺開啟新時代。
40年的發(fā)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已明顯提高。還記得曾有一年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一個節(jié)目中提到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如今這句順口溜在村里已經變?yōu)楝F實,村里近乎人人都有一部手機。不僅如此,手機已經從打電話發(fā)短信,發(fā)展到具備發(fā)視頻、打可視電話、購物、移動支付等一大批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功能。
回憶四十年來的巨大變化,不禁讓人感慨改革開放的成就?倳浾f:“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站在2018的新時代,回首往事,再暢想未來,我相信下一個10年,我們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發(fā)展出更好的山鄉(xiāng),過上更好的生活。
【篇八】
回望農村改革開放,時至今日,村里路寬了,水泥硬化的大街整潔干凈。戶戶有家庭小院,文化上墻,農民從衣、食、住、行、就醫(yī)看病、人人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全村處處透著和諧寧謐;貞浉母镩_放走過的四十年發(fā)展歷程,家鄉(xiāng)的前后變化,合攏著嘴也說不完。就拿我的家鄉(xiāng)來說;親眼所見的一樁一樁,一幕一幕的歷史見證,成為了我們永世不忘的鄉(xiāng)愁記憶和歷史記載。
南馬冢村位于平山縣五龍山腳下,溫塘鎮(zhèn)南6公里處,馬冢河畔的南岸,全村450多戶,1450余人。耕地面積1200余畝,山場面積5000余畝。溫含豐富,歷史厚重。眾稱:“人杰地靈”。過去在我的印象中,南馬冢村是“荒山光禿禿,莊稼靠天活”,的荒涼之村,農民們起早貪黑忙碌一天,連粗糧都填不滿肚子。僅在十年前,我村很多農戶還住著被日本鬼子三光政策燒毀的破舊不堪老房屋,其余的還有土坯房、磚表房等,走著高低不平的土路,村里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件差,污水靠蒸發(fā),垃圾靠風刮。左鄰右舍常為房基、地鄰,糾紛時有發(fā)生,甚至對簿到公堂。
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實施和社會經濟改革的發(fā)展,農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打井修地,生活條件上有了大大改善和提高,自那時起,土地承包到戶,解決了大集體“出工一條龍,干活一窩蜂”的大鍋飯現象,那時好政策和改革方案早已在鄉(xiāng)村發(fā)展中注入了活力。 1998年村以礦山收入為支柱,干群一條心,實行舊村改造,到2001年竟在三年期間,南馬冢村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村民們確實連做夢也沒能想到變成生態(tài)文明的新農村,后又轉化為精準美麗鄉(xiāng)村。一排一排居住舒適的小洋樓,干凈整潔的水泥街,街道兩側,一盞一盞明亮的路燈,房頂按著太陽能,廚房里使用著電餅鐺、沼氣灶,冬天有暖氣,洗澡不出門,墻掛大電視、臥室按空調、有病住院享受著國家合作醫(yī)療補貼,網線扯到家,吃的放心菜,綠色又環(huán)保。由此,農民幸福生活指數大大提高,村里還有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活動娛樂場所,過去老是羨慕城里人的生活,現在村里比城市里條件還好多呢!因此城鄉(xiāng)差別逐步縮小,空氣新鮮無污染。廢水有人治理,垃圾有人拉,環(huán)境徹底改變了。家家戶戶配備小庭院,戶戶門前風景樹、大街小港是四通八達,家鄉(xiāng)真正變成了各具風格的美麗山村。由原來住的破舊房,現如今,家家戶戶住上小別墅,一些老人們在街閑聊中激動地說:做夢也沒有想到我們村會變得這么好”。現在下雨出門鞋上也粘不到泥了,晴天土塵少見了,鄰居糾紛避免了。常常有人嘀咕;家鄉(xiāng)能達到這么整潔、優(yōu)美、生態(tài)的鄉(xiāng)村環(huán)境”確實不易。不少人曾經以為這些都是“癡人說夢”結果都夢想成真變成了現實,如今又發(fā)展到精準美麗鄉(xiāng)村,農民真是內心喜氣升,笑容滿天飛。
南馬冢村環(huán)境美化、村莊綠化、街道硬化,醫(yī)療室,幼兒園,文化中心、等各項基礎性工程基本完成。如今,由村里德高望重愛心者義務組織成立了老年協(xié)會,對敬老、愛老、助老綜合服務全面進行提升、移風易俗,溫良恭儉讓的氣氛,在逐步形成。年年兩委為了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宣傳黨的政策和正能量,村兩委年年還組織村民愛好者參加文武表演和文體活動,有過去人們使用的大哥大,逼逼機,如今人人手里拿著智能手機,利用網絡代替著過去的攝影機、收音機,由原來鐮刀割小麥變成了收割機等----。 隨著經濟改革新時代的發(fā)展,過去人人向國家交糧納稅。如今,享受著國家種糧補貼、醫(yī)療補助、逐步改變創(chuàng)造著財富和美好的未來。
四十年改革開放,農村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千言萬語也說不完。農民也像城里人一樣吃上了放心安全的自來水,由過去是“茅坑”現在變成干凈衛(wèi)生的廁所,人人佩戴笑容走在寬闊平坦、干凈整潔的大街上,勞動之余,享受著現代文明生活,從內心感覺真是過上了“神仙般“日子,臉上常常透露著幸福滿足的笑容。很多老人個個翹著大拇指,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
總之,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不光與村兩委班子的扎實工作和全體村民的全力支持是分不開的,準確地說,沒有黨的好政策和當地政府的領導,俺村就不會有如此大的變化,沒有新農村改革開放的主旋律,南馬冢村民就不會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深信,在以習近平為首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咱老百姓的日子就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祖國的明天會更美好。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