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由于家庭教養(yǎng)關系,很多孩子都沒有自己的主見,習慣別人拿主意。這里小編給大家?guī)淼氖且粋人開始有遠見的三種跡象,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進來看看!
什么是“遠見”?
很多人談到遠見時,都在說一些大而空的概念,什么高瞻遠矚,運籌帷幄,這些概念缺乏實操性,換言之,非常不接地氣。
什么是高瞻遠矚?怎么才能做到高瞻遠矚? 我們完全無從下手。
關于遠見,羅振宇說過的一句話:
“真正做事之人的遠見,是及時掌握目前以及未來的趨勢,可以從不同視角看待事物,為迭代保持充足的可能性。”
學會向年輕人學習,不斷接納新鮮事物和資訊,對知識結構和技能的鈍化保持必要的警惕,你就可以保證自己不被時代落下。
從未來的角度看現(xiàn)在所做事情的價值,從結果追溯過程的意義,就掌握了從不同視角看待事物的能力。
在陽光燦爛時就開始修屋頂,不斷突破舒適區(qū),保持對事業(yè)的饑餓感,就具備了迭代思維。
總而言之,這就是遠見。
向優(yōu)秀的年輕人學習
“姜是老的辣”,“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鹽都多”......對年長者的推崇,或者說年長者對自己能力的癡迷,隨處可見。
小時候,我最討厭來自年長者不分青紅皂白的年齡碾壓,過了30之后,我看到20來歲的人,也會不屑一顧,直到2016年,發(fā)生了一件事情改變了我。
有一天,我單位的一個小年輕給我推送了一個知識博主的公眾號。
“姐,你平時喜歡讀書,這個號是我一個學弟辦的,每周發(fā)布一篇拆書文章,也有語音,很有意思。 ”
我剛開始沒怎么當回事,我都讀了30多年書了,還需要看這樣的文章,聽這樣的語音嗎?萬一別人的解讀錯了,那不是影響自己真正讀懂一本書嗎?
過了一陣子,他又發(fā)給我一個鏈接,說知識博主開課了,教人怎么解讀一本書,成為說書人。
學弟送了他兩個名額,干脆一起去吧。
既然報了名,就只能去學習,沒想到,我聽著聽著竟然欲罷不能,后來把他的方法一試,真的很有效果。
由此,我開啟了一條特別的寫作之路——給各個聽書欄目寫“聽書稿”。
不到半年,我就簽約了好幾個平臺,每月看書寫稿,收入竟然超過了主業(yè)。
把愛好變成賺錢的手段,這是年輕人交給我的技能。
年輕人有很強的嗅覺,他們所做的事情,很多就代表了時代的趨勢。
劉潤老師在專欄文章里曾提到,向年輕人學習的“后喻文化”。
這個詞是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提出的,米德認為:“我們所有人,都要向優(yōu)秀的年輕人學習,不是因為他們更理解未來,而是因為就是他們構成了未來。”
變化越來越快,這意味著過去經驗積累的價值越來越低,甚至可以說,真正有價值的經驗,來自于年輕一代,所以《經理人月刊》才會把“反向導師制”作為通向未來的“8條管理法則”之一。
也就是說,資深管理者要向年輕一代學習新理念和新技術,你不僅是他們的導師,同時也是他們的學生。
在這點上,好的管理者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羅振宇就曾對北大學生說:“如果我有些觀點和你們的不一樣,那八成是我錯了。”
觸及未來趨勢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盯著身邊那些厲害的年輕人,看他們在看什么書,做什么事,對什么感興趣。
向比自己優(yōu)秀的年輕人學習,和時代同步,這是一個人開始有遠見的第一個跡象。
做事前先預想結果
我特別喜歡史蒂芬?柯維說過的一句話:“許多人拼命埋頭苦干,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錯了墻。”
我們很多人在做事之前,不管目標,不看終點,只是單純的埋頭苦干,至于所做事情到底有多大價值,很多人根本不去思考,所以梯子搭錯位置都不知道。
之前看《窮爸爸富爸爸》,書里有個故事給了我很深的震撼。
有一個村莊里沒有水,村長委托兩個年輕人給這個村莊供水,村民們向他們支付費用。
第一個年輕人艾德,是典型的行動派,馬上買了兩只大桶,每日奔波于10里以外的湖泊和村莊之間,每天都能賺到錢。
另一個年輕人叫比爾,自從簽訂合同后,他就失蹤了,半年后,比爾帶著一個施工隊和一筆投資回到了村莊。
原來,在過去半年里,比爾做了商業(yè)計劃,找到了投資,注冊了公司,雇用了項目施工的專業(yè)人員,之后比爾又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修建了一套從湖泊通往村莊的供水管道系統(tǒng)。
管道開始正式運行的那一天,艾德的生意被摧毀了,他一共只賺了一年半的錢。
為什么比爾能打敗艾德?因為比爾做事之前懂得先問自己的目標是什么,天天用桶運水有什么樣的價值和影響呢?
很多時候,我們談遠見,似乎覺得很遙遠。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做事之前多多問問自己想跑到什么樣的終點,心中揣著什么樣的目標。
從終點逆向出發(fā),去評估自己現(xiàn)在所做的事情是否值得。
如果不值得,有更好的做法嗎?
這個更好的做法,往往就是能讓我們收獲頗豐的遠見。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3-10法則”,也就是做一件事之前,問自己10小時后,10個月后,10年后,會怎么看待這件事。
如果10小時后,你就覺得這件事沒有意義了,那肯定不要做。
越是經得起時間考驗,能在時間里產生復利價值的事,越有做的價值。
這就是羅振宇在《知識就是力量》里講的道理:“這個世界所有真正懂得財富密碼的人,都是找未來要價值的。”
學會從未來的結果出發(fā),衡量自己到底應該怎么做。
當你學會找未來要價值后,你就能比別人更有洞察力,更有遠見。
做事前先預想結果,學會向未來尋求價值,這是一個人開始有遠見的第二個跡象。
陽光燦爛時開始修屋頂
塔勒布在《黑天鵝》里面提到“黑天鵝事件”,指那些小概率,但卻影響巨大的事件。
黑天鵝事件,存在于各個領域,商業(yè)、科研、個人生活,比如金融風暴、雪災、一場重病、一次失業(yè)、一場騙局...
黑天鵝事件,往往能直接摧毀一個人或一個家庭。
前段時間,電影《我不是藥神》里提到的“慢粒白血病”,讓很多人和家庭不堪重負到直接崩潰。
去年刷爆朋友圈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文章里的主角在北京有房有車,卻因為一場流感,每天耗費6萬塊,最終賣房賣車。
除了疾病,還有失業(yè),去年一名中興程序員因為失業(yè),選擇了跳樓。
為什么我要說黑天鵝事件呢?
我想說的是,衡量一個人有沒有遠見的最終極的指標,是看這個人有沒有對抗風險的能力,是否懂得對看不見摸不著,一輩子可能只發(fā)生一兩次的風險,做出合理的應對措施。
因為即使我們做對了99.9%,只要有這0.1%的小概率黑天鵝事件發(fā)生,就能把做對事情積累的收益全部損耗完,甚至是放大幾十倍、幾百倍的損失。
成甲在《好好學習》里提到,每個人為了應對小概率事件,都應該有一個“備份系統(tǒng)”。
職業(yè)上的備份系統(tǒng),可以是領英創(chuàng)始人霍夫曼的“ABZ計劃”,A計劃指得是長線投入的工作,B計劃指給自己開拓的新職業(yè)機會,Z計劃是為了應對最糟糕的情況。
比如應對失業(yè),你要提前留出“風險資金”,確保自己失業(yè)后,可以好好生活半年左右的時間。
比如應對疾病,你可以每個月存一定的錢,到疾病賬戶里,為自己買份靠譜的保險,多認識幾個醫(yī)生。
當然,最好的方法還是不斷積攢技能,做好投資理財,學會規(guī)避風險,有了這些,你就為自己贏得了“安全空間”,應對“黑天鵝事件”。
馬云曾在湖畔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我不斷提醒自己,要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修屋頂,不要等到下大雨去修屋頂。在陽光燦爛的時候去修屋頂,真的到大風大雨的時候先躲一躲再說很重要。”
陽光燦爛的時候,能“傻乎乎”的去修修屋頂,這就是遠見。
學會向年輕人學習,學會從未來視角衡量事情的價值,懂得用備份系統(tǒng)應對生活中的小概率事件,這是一個人開始有遠見的第三個跡象。
遠見有多重要?
作家馮兩努說:“世界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
你今天的日積月累,一定會變成別人的望塵莫及。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